“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苏轼的浩叹穿越九百年光阴,在舞台上化作歌与诗的交响,一场关于历史、艺术与生命的对话就此展开。音乐剧《大江东去》以黄州为起点,用音符编织苏轼的精神图谱,以舞台重构宋韵的当代叙事,让千年前的“一蓑烟雨”,在今天依然能淋湿观众的眼眶,叩击心灵的褶皱。
从剧场版的精益求精到户外版的沉浸式探索,从黄州的精神原乡到全国20城的巡演版图,《大江东去》的每一步都在回答同一个命题:如何让传统文化既保持“古韵”,又拥有“心跳”?本报从今日起开辟“原创音乐剧《大江东去》台前幕后的故事”专栏,带你走进排练厅的晨光暮色,聆听主创团队解构历史的创作哲学,揭秘服饰、音乐、舞美背后的文化密码,再透过演员的视角,看见那个“会哭会笑、能做菜能种地”的苏东坡如何从历史深处走来,与今天的我们并肩而立。
4月8日,在原创音乐剧《大江东去》黄冈首演发布会上,记者专访了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事张蕾,听她讲述如何让苏轼的黄州岁月在舞台上“活”过来,又如何让东坡精神在当代“流动”起来。
“我们不是在复刻历史,而是在寻找古今共通的情感密码”
谈及创作初衷,张蕾语气中带着敬畏:“苏轼在黄州的四年零两个月,是他人生的‘破茧期’。我们不想做简单的历史搬运,而是要让现代人看懂,为什么一个被贬的官员能在困境中写出‘大江东去’,能说出‘竹杖芒鞋轻胜马’。”
为了破解这份“精神密码”,主创团队在黄州驻扎数月,沿着苏轼当年的足迹走访:临皋亭、雪堂、东坡赤壁……
“你站在赤壁栖霞楼上,看着远处的江水,就能明白他为何会感叹‘大江东去’——那是大自然对人类困境的回应。”张蕾说,剧中舞美设计上借鉴宋代山水画之精髓,巧妙地将那份淡雅与留白的美学哲学融入舞台的每一寸空间,整体视觉呈现出一种淡雅而深邃的水墨白描基调,“我们用宋代山水画的‘留白’美学,让观众在虚实之间自己填补情感。”
饰演苏轼的四位实力演员张新成、鞠红川、高天鹤、宗俊涛的训练过程,更像是一场“精神修行”。张蕾透露:“他们不仅要背台词、练唱功,还要学古琴、习书法,甚至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宋代礼仪。”
“黄州是起点,我们想让东坡精神流向更多人”
音乐剧《大江东去》从去年8月北京首演至今,已斩获三项重磅殊荣:天桥音乐剧盛典“2024年度最佳原创剧目”、2024微博年度演出、微博之夜“年度文化演出IP”。在北京、杭州、南京等城市巡演十余场,引发热烈反响。
从2024年北京首演到2025年全国20城50场巡演,音乐剧《大江东去》的版图在扩大,而主创团队始终把黄州视为“精神原点”。张蕾说:“在这里,我们真正理解了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含义——不是地理的故乡,而是精神的归处。我们希望每个观众看完剧,都能在自己的‘黄州’里,找到豁达的力量。”
根据规划,今年5月3日、4日将在黄冈推出《大江东去》“户外版”,打造沉浸式实景演出。观众可进行“观剧+游览”一体化体验。剧目与黄冈旅游线路深度结合,游客可漫步赤壁、寻访雪堂遗迹、品尝东坡美食。通过艺术元素的本地化呈现,助力黄州历史文脉“活态传承”,让东坡文化成为城市文旅新名片。
“黄州是音乐剧《大江东去》的精神原乡,但我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当这部剧从赤壁矶头走向全国20余座城市,我们期待它成为一艘‘文化渡船’——载着苏轼在黄州的精神蜕变,驶向当代人心灵的港湾。”采访尾声,张蕾语气中满是希望。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黄俊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