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东流,日夜不息,318国道西行而上。
在武汉西南,沌口,两者相遇,并肩平行。13公里路段,有着另一个名字:东风大道。
这条当今全球汽车工业密集度最高的轴线沿线上,布局有7家整车企业、10余个整车厂,54家“世界500强”,500多家零部件企业,14家省级以上汽车研发机构,汽车年产量超过百万……
千亿级“超级朋友圈”,因东风而聚,为武汉而来。
30多年来,“一辆车”破圈,“一个谷”兴起,中国汽车工业从燃油车走向新能源车的迭代图景在这里展现。
东风大道因东风而来,也是武汉最早实现千亿元工业产值的产业大道。通讯员孙晓飞 摄
1
最热闹的是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
东风大道,因东风而来,横跨沌口。这是武汉最早实现千亿元工业产值的产业大道;
从地图上往南看,纱帽大道沿线园区集聚。这里,车谷的第二条“千亿大道”正加速形成。
产业的集聚,最初来源于“合资”。
1991年,承载国家六大汽车项目之一——“中法合资30万辆轿车项目”,车谷开工建设。1995年9月,第一辆东风合资轿车神龙富康在车谷下线。
在那之后,全球汽车龙头企业接连与东风结盟,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等相继落成,武汉跻身国际汽车产业重镇之列,从“钢时代”进入“车时代”。
“那段时期,东风是与国际知名品牌合资合作最多的车企之一,武汉的汽车朋友圈来自五湖四海。”武汉经开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告诉长江日报记者。
东风公司的全球朋友圈不断扩大,重构“下一代汽车”全球创新链。通讯员孙晓飞 摄
2021年,武汉经开区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提出要“借东风、定军山、强沌口、兴汉南”,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也是在这一年,东风向新能源与智能驾驶领域转型,新能源品牌岚图汽车首款量产车下线。
随后,沿着纱帽大道,路特斯、小鹏汽车、中创新航等一批百亿级新工业项目相继建设,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以下简称“智汽园”)热闹起来。
2023年,中创新航武汉项目三期、江河集团华中总部、广东福迪武汉基地等10个项目竣工投产,总投资252亿元;武汉爱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博雷顿、东久新宜国际智能汽车零部件智造等5个项目开工,总投资104亿元。多个百亿元重点项目沿着纱帽大道一字排开,呈爆发之势。
“这里拥有完整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副总裁姚骁说,亚马逊云科技曾考察国内多个城市,最终落子武汉,沿纱帽大道建智汽园。
每一天,在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武汉工厂里,AGV自动小车轻盈地举起锂电池组装关键部件,替代人工操作,生产的产品输往全国各地。
这里,还有不少超百亿元的重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项目,等待批量入驻。
纱帽大道沿线工厂林立,中国车谷的第二条“千亿大道”正加速形成。通讯员孙晓飞 摄
2
世界知名汽车零部件巨头加投车谷
“现在想要找块空地,得用放大镜了。”4月10日,武汉经开产投集团4楼办公室里,副总经理曹汇的指尖划过电子招商地图,蓝光闪烁的坐标点如星河般密集。
回忆起2001年初到沌口参与招商的情景,曹汇这样描述:从武昌坐两小时公交抵达神龙工厂,目之所及只有零星厂房在荒草中伫立。
后来,欧洲13家零部件供应商来汉建厂,带动形成涵盖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等核心零部件的产业集群,采埃孚、安波福等国际供应商落户。这种“技术+供应链”打包输出的模式,成为后续跨国车企进入中国市场的参照标准。
“当年拿着纸质地图招商,东风就是我们唯一的‘地标’。”2003年成为转折点,随着东风汽车总部迁至武汉,曹汇的招商地图泛起涟漪。
“企业听说东风在这里,电话那头的声音都兴奋起来。”她清晰地记得一家外资企业高管考察时的场景——对方指着东风厂区的灯光说:“有东风在,产业链自然会长出来。”
链式反应就此爆发:美国李尔带着座椅技术迅速伸出“橄榄枝”,法国法雷奥扩建车灯基地,日本八千代将汽车油箱和天窗生产线平移至此。
美国动力龙头康明斯来到武汉经开区,“牵手”东风公司合资成立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还有格拉克、博泽、安波福、伟巴斯特等,几年时间里,世界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都来了。”曹汇说。
他们看中的,是东风每年百万辆整车的需求虹吸。
现在,武汉经开区年均导入30余家产业链配套企业,汽车零整比由0.39∶1提升到0.68∶1,已经形成半径50公里的“两小时供应链圈”。
前不久,全球知名的动力技术提供商康明斯举办在华50周年庆,活动地点就选在位于武汉经开区的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
自2005年牵手东风以来,康明斯已经在武汉经开区五次追加投资。
翻开东风汽车的全球“朋友圈”,像康明斯这样追投、加码、扩容的国际龙头还有很多。
全球第一大汽车技术供应商博世集团旗下博世华域从2013年底来到武汉以来,十余年里已连续追投6次。如今,博世华域在这里建设研发软件中心和智驾试验中心,专注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全球排名前三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采埃孚,2011年来到武汉经开区投资,仅过去两年,就接连两次投资“加码”。最新项目,投产就是为新能源客户配套。
全球汽车喇叭巨头——意大利艾利特拉1938集团在武汉三次增资扩产,未来将在汉新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专属产线”和全自动喇叭生产线。
目前,全区集聚外资零部件企业208家、外资工程技术中心35家,是全省汽车领域外商直接投资最高的区,已形成“世界车谷”级的零部件供应能力。
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里,本田S7加紧生产中。通讯员孙晓飞 摄
3
汽车智能化下半场武汉在策源
4月10日,在武汉经开区科大讯飞实验室,工程师们正攻克30种方言的智能语音识别技术;浪潮集团的算力支撑着自动驾驶算法的迭代升级;鼎龙股份突破车规级芯片衬底材料关键技术……
汽车行业进入智能化下半场,东风如何做?武汉怎么办?
在武汉经开区,标志性的“红柱子”大楼已从政府办公楼蝶变为东风全球创新中心,成为车谷创新的核心引擎。
在这里,东风发布了行业最大规模的自动驾驶开源数据集,数据量是现有最大开源数据的4倍。“利用这些数据训练大模型、构建‘虚拟训练世界’,能推动算法迭代,赋予车辆‘类人’智驾能力。”东风汽车研发总院专家陈涛表示。
随着东软集团武汉软件园、采埃孚武汉研发中心等一批标志性项目相继落地,一个以东风为核心、全球顶尖零部件企业深度参与的国际化创新生态正在形成。
德国百年企业采埃孚集团在汉布局的研发中心,服务本地生产,承接全球研发任务。
全球汽车零部件领军企业法雷奥,在汉30年间先后三次扩建增产,近年又布局了其全球最大研发中心。
日本爱机、法国艾菲、康明斯、佛吉亚等一大批国际知名汽车企业在汉设立研发机构,涉及无人驾驶、汽车电子、汽车芯片、新能源研发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
截至目前,武汉经开区已集聚27家外资研发中心,形成全球罕见的产业创新矩阵。
本土科技力量与汽车产业的融合更为瞩目。华为、百度、中国电子云等数字巨头与东风形成技术共振。
这些沿着东风新能源转型轨迹而来的“软实力”企业,正在构建全栈式技术生态。
从“工厂”到“大脑”,武汉正成为全球汽车技术变革的策源地之一。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东风汽车累计有效专利超2.44万件,其中智能网联与新能源专利占比35%,连续三年蝉联中国车企发明专利授权量榜首。
以东风旗下高端自主新能源品牌岚图为例,超过300家战略合作伙伴构建起智能网联生态圈,41%的近地化率印证着核心技术突破的加速度。
岚图汽车工厂里,岚图汽车正在加紧生产中。通讯员孙晓飞 摄
武汉经开区科创局数据显示,全区已建成176个市级以上研发平台,其中省级以上达99家,覆盖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
康明斯中国董事长石内森说:“我们将继续加大在华研发投入力度,以中国智慧贡献全球碳中和目标。”
如今,东风的故事早已超越一条路、一座城,成为新时代中国汽车工业“从跟跑到领跑”的生动注脚。这场以创新为底色的破圈行动,仍将沿着智能化的方向,驶向更辽阔的星辰大海。
(长江日报记者徐丹 李佳 通讯员兰峰 蒋秋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