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蒋艳艳)4月1日,黄冈市农科院花生科研团队赴咸宁市通城县开展花生产业帮扶,通过技术下沉助力当地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该团队深入塘湖镇大埚村等花生种植基地,实地调研田间管理现状,现场为30余户种植户示范科学种植技术,同步发放《花生高效种植手册》等技术资料100余份,并赠送中花29、豫花37等优质良种500公斤,团队还畅通“线上+线下”全天候的农技服务渠道,实现专家与农户的实时对接。
针对通城县花生产业存在的品种单一、技术滞后等发展瓶颈,科研团队结合实地调研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对接市场需求,协调引进七彩花生、黑皮花生等特色品种600公斤,推动种植结构多元化。同时建议当地推广“合作社+农户+电商”集约化经营模式,整合零散土地资源形成连片种植示范区。依托当地土壤富硒优势,团队协助制定富硒花生区域品牌培育计划,强化地理标识认证与标准化生产体系,为产业增值提供支撑。
近年来,通城县通过“一村一品”战略引导产业转型,在黄冈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科技赋能下,目前,全县花生种植面积突破2.2万亩,同时围绕塘湖镇黄袍山片区的望湖、大埚、雷吼等村打造富硒特色花生品牌,建成连片示范基地4个,吸引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链建设。通过引进加工型、油用型、鲜食型等多元品种,初步形成覆盖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生态。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基地亩均产量提升20%以上,农户亩均增收超500元,科技支撑效益逐步显现。
作为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重要实施单位,黄冈市农科院花生团队通过“需求对接—技术落地—品牌培育”的全链条服务模式,立足黄冈,服务孝感、咸宁等地区。“十四五”期间,服务4家企业,16家合作社,累计合作共建高油酸花生示范基地、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基地26个。开展科技下乡服务100余次,线上线下培训6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8000余份,赠送花生良种2.5万余公斤,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2项,“三新”成果累计示范面积3.7万余亩,花生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10.3%,增产26.1%,节本增效100元以上。
编辑:兰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