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用好课间时间,助力学生“五育”融合发展

黄梅县龙感湖中心小学 夏建伟 李寿涛

课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调节学生身心状态、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的双重使命。科学开发课间教育资源,能够有效破解学生运动量匮乏、社交能力欠佳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将看似零碎的课间巧妙转化为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的关键生长点,为培育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提供有力支持。

科学规划活动设计

目标分层递进体系。构建“基础保障、兴趣发展、品格塑造”三级目标框架。基础层确保每日运动量达标,发展层培育传统体育文化认知,升华层渗透团队协作精神。如,在设计“传统游戏接力赛”时,基础目标设定为学生顺利完成3组跳绳训练,增强体能;发展目标是让学生深入掌握跳房子规则的演变历史,了解传统游戏背后的文化内涵;升华目标则是借助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问题导向内容开发。依据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有针对性地设计靶向性活动方案。针对日益攀升的近视问题,设置“明眸行动”系列活动。包含远眺绿植追踪计数、眼部穴位按摩操、盲盒投掷等视功能训练;针对肥胖率上升趋势,开发“能量消耗挑战赛",通过智能手环监测不同运动项目卡路里消耗值。

多元活动实施策略

传统文化浸润。创新打造“非遗运动工作坊”,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开展五禽戏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组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形态动作,感受传统健身功法的独特韵味;对蹴鞠进行现代改良,使用充气软球开展古代足球体验活动,降低运动风险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传统体育项目的竞技乐趣。此类活动不仅让学生在运动中强身健体,更能深层次理解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传承与体质提升的双赢。

跨学科融合实践。积极开发“15分钟主题项目”,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融合。在数学和运动的融合方面,开展“皮筋几何”活动,学生通过拉伸皮筋形成不同形状,探究周长变化规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美术和竞技相结合,鼓励学生用粉笔设计创意跳房子图谱,并从图案复杂度、色彩搭配等方面进行评估,提升审美能力与创造力;音乐和健身相融合,创编古诗韵律操,把《声律启蒙》等经典诗文与肢体律动巧妙结合,让学生在健身的同时感受诗词韵律之美。

资源保障机制建设

空间再造计划。实施“角落革命”立体开发策略,深度挖掘校园空间潜力。在垂直空间上,于墙面设置飞镖靶、触摸式古诗迷宫,让学生在课间随手可触知识与娱乐;廊道空间铺设可擦写跳格子地胶,每日更新数学口算题,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架空层布置软垫区,专门用于开展武术套路练习,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运动场地。通过一系列空间改造措施,为课间活动开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数字技术赋能。全力构建智慧管理系统,借助数字技术提升课间教育效能。运动手环实时监测学生心率、步数等运动数据,并依据数据分析生成个性化运动处方,为学生科学运动提供专业指导;解锁传统游戏教学视频,方便学生自主研学,深入了解传统游戏玩法与文化;班级电子屏滚动更新挑战榜单,展示学生运动成果,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与竞争意识。

动态评价体系构建

过程性成长档案,建立“三维评价量表”。体质维度,坐位体前屈月度增量、心率恢复速度;社交维度,活动发起次数、冲突解决表现;文化维度,传统游戏知识掌握度、创新改编能力。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学生可视化运动成长轨迹。

反思性促进机制,推行“两日记一会议”制度。运动日记,记录每日活动体验与身体感受;创意日志,收集游戏改良建议;课间议会,学生自主审议活动方案,如“雨天室内手指操大赛”等。

课间教育价值的深度挖掘,需要构建“设计、实施、评价”的闭环系统。通过目标精准的活动设计、文化浸润的实施策略、智能化的资源支撑以及发展性的评价机制,方能使课间15分钟迸发持久育人能量。当校园处处跃动着健康身影,当传统文化在游戏中焕发新生,教育的真谛便在点滴时光中悄然绽放。

编辑: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