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召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闻发布会 让中华瑰宝绽放新时代之光

3月6日,我市召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和工作成效,回答社会关注和媒体关心的问题。

发布会上,市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李刚介绍全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方面的经验探索及取得的成效;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肖红军介绍中医药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与市场拓展新举措;市经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响介绍中药加工企业的发展现状、技改项目投资以及中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蔡智桂介绍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模化、深加工提质及全产业链发展赋能方面的情况。

近年来,我市高举李时珍品牌,坚持以文养医、以医带药、以药兴产、以产富民,把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作为市级发展战略,支持中医药发展力度不断加大,中医药对外影响不断扩大,中医药服务质效不断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全市商务系统坚持抓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充分发挥商务部门联通内外、贯通城乡、对接产销的独特优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用好线上线下两个平台、两种渠道,以供应链思维加速构建中医药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搭建蕲艾、中药材、菊花3个中药材特色供应链平台,赋能全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3个中药材特色供应链平台累计入驻企业超过3000家,年交易额突破30亿元。

市经信局坚持以供应链思维赋能,坚持“三专”路径,主攻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提取物三大方向,为全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年,全市规上中医药企业达到45家,中医药制造业产值突破50亿元;英山中药材、蕲春李时珍蕲艾大健康产业集群入选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市农业农村局聚焦打造以中药材为重点的山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主攻深加工基地和大流通平台,通过“一产稳基、二产提质、三产增效”,着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31.9万亩,总产量32.2万吨,均居全省第一;全市中药材新型经营主体达1249家。其中,国家级中药材合作示范社4家,省级10家,省级中药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9家。

《黄冈日报》3月7日4版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将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定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市高举李时珍品牌,坚持以文养医、以医带药、以药兴产、以产富民,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

3月6日,我市召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闻发布会,市卫健委、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和工作成效,回应社会关注和媒体关切。

图为中医药夜市吸引众多市民体验。

市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李刚介绍,近年来,我市把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作为市级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支持中医药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支持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5个重要文件,统筹资金、资源、项目,大力推进中医药发展。市县两级财政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中医药发展,对新建艾灸馆、中药材种植、加工等给予补贴补助。将以针灸、推拿类治疗为主的45个病种纳入“中医康复日间门诊”医保结算病种。

中医药对外影响不断扩大。高质量打造李时珍品牌,建立完善的“濒湖医派”学术体系,编写《本草纲目》数字化版本,整理、修复中医药文献、文物资料100余件。开发“寻艾之旅”“五大名医朝圣之旅”等中医药文化体验线路,推动中医药与文旅、科教产业跨界融合;开展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系列论坛和交流活动、举办黄冈(香港)中医药文化推介等活动。

中医药服务质效不断提升。加强中医药人才引进,2023年以来已招引中医药人才1062人,每千人中中医执业医师数不断上升。创建国家、省级中医优势专科56个,70%的县级中医院达到三级乙等中医院标准,乡镇卫生院国医堂实现全覆盖,村卫生室“中医阁”达到1894家,覆盖率达66%,位居全省前列。建成国家级中西医“旗舰”培育科室1个,中西医协同市级“旗舰”医院2家、“旗舰”科室81个,麻城市人民医院中西医协同的经验做法得到国家卫健委充分肯定。研发各类药膳美食100余种,304家酒店提供药膳服务。中医药健康服务可及性、群众参与度持续提高。

搭建蕲艾、中药材、菊花3个中药材特色供应链平台,截至目前,3个中药材特色供应链平台累计入驻企业超过3000家,年交易额突破30亿元……

蕲春中药材交易市场入驻企业超200家,年交易额过10亿元……

罗田道地药材产业园吸引大别山周边8省11个县市药材采购商到罗田集采,年交易额达7.7亿元……

英山县茯苓加工基地年交易额达4.8亿元……

中医药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的建设,对中药材地道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全市商务系统充分发挥商务部门联通内外、贯通城乡、对接产销的独特优势,以供应链思维加速构建中医药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为全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肖红军介绍。

聚力搭平台、夯支撑,精准撮合供需。对接省中医药供应链平台,蕲艾堂、李时珍医药集团等中医药企业入驻九州医药供应链平台,推动优质中药材进入现代供应链。

聚力活市场、强整合,织密流通网络。重点支持蕲春中药材交易市场、罗田道地药材产业园、英山茯苓加工基地等专业交易市场发展壮大,全力打造大别山区域中药材集散中心,形成“建成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示范效应。

聚力优业态、促融合,发展药膳美食。先后创成黄冈“东坡美食文化之乡”、麻城“中餐菊花美食地标城市”、罗田“养生美食地标城市”等金字招牌。截至目前,全市研发各类药膳美食100余种,清汤当归黑山羊、天麻炖全鸡等药膳美食火爆出圈。

聚力走出去、拓市场,加速融圈出海。组织英山吉利、蕲仁堂等60多家中药材企业参加消博会、广交会、链博会等展会活动;3吨英山茯苓首次搭乘货运专机飞出国门,支持蕲艾供应链公司在香港设立跨境电商平台,拓展蕲艾产品外销渠道。截至目前,全市出口中药材产品5000余吨,出口额累计4000余万元,茯苓、地黄、白术、杜仲、天麻等10余种中药材产品飘香全球。

一公斤干艾叶只能卖15元,加工成艾条可以卖45元,做艾灸服务能增值到100元……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产业现代化是重要依托。

市经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响介绍,近年来,市经信局坚持“三专”路径,主攻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提取物三大方向,引导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向产业链集聚,推动中医药文化、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2024年,全市规上中医药企业达到45家,中医药制造业产值突破50亿元。

壮大产业集群。英山中药材、蕲春李时珍蕲艾大健康产业集群入选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时安饮片等26家企业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大别山药业等6家企业获批省级智能工厂,李时珍医药集团获批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卫尔康等4家企业获批省级单项冠军企业;鼎艾科技等5家企业入选工信部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

打造专业园区。蕲春县投资15.8亿元,建成11万平方米蕲艾产业发展示范园,吸引链上20家企业入园,开发坐灸椅、草本雾化、艾灸机器人等高附加值产品;罗田县道地药材产业园规划面积222亩,建设八大中心和一个现代化菌种生产基地;英山县依托茯苓规模优势,建设集栽培、趁鲜加工、交易、菌种生产、冷链仓储于一体的茯苓产业园,推动辰美、云济中药材等骨干企业入园。

精准服务企业。梳理全市中医药大健康重点企业(项目)22个,扎实开展“我为企业跑订单”活动,帮助企业跑订单、拓市场,新增订单5亿元。支持镇痛口服液、养血口服液等优势品种二次开发,推进当归补血汤颗粒、芍药甘草汤颗粒向新药转化。

“我们以中药材GAP建设为引领,持续推动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模化转型。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31.9万亩,总产量32.2万吨,均居全省第一。”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蔡智桂介绍。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通过“一产稳基、二产提质、三产增效”,着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聚焦一产筑基,“稳”的基础不断牢固。坚持发展早、基础好、规模大等条件,推动中药材种植集群式发展,重点建设麻城盐田河镇、罗田九资河镇、英山石头咀镇、蕲春漕河镇等10个中药材专业镇,重点打造团风县船魏冲村等38个中药材专业村。强化种质保障。建成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95个,成功引种70多种产地药材,筛选认定蕲艾、苍术、虎杖新品种各2个。

聚焦二产提能,“进”的动能更加充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中药材新型经营主体达1249家。其中,国家级中药材合作示范社4家,省级10家,省级中药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9家。持续发展壮大加工龙头,推进企业小进规、规做大,全市中药材加工规上企业44家,新增5家。紧盯短板弱项招商引资。引进中药材产业项目38个。

聚焦三产赋能,“延”的链条持续完善。“一品一链、多县一链”搭建蕲艾、菊花等中药材供应链平台,组建菊花、蕲艾、中药材、茯苓等4个中药材类行业协会,制定中药材全链条生产技术标准23项,率先在全国发布包含282项标准的《蕲艾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品牌矩阵,认证中药材“两品一标”4个,蕲春蕲艾、英山茯苓、麻城福白菊品牌价值分别达到130亿元、88亿元、60亿元。组建并运行省级中医药产业研究院3家,打通“政产学研用”通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编辑 | 李奕漫 初审 | 叶涵莹 终审 | 商中胜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汪欢 通讯员郭斯)

出品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