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高水平保护 服务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部门是服务经济发展中坚守底线的部门,如何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黄冈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贺剑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贺剑平

黄冈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Q

问:全市新春第一会提出,要瞄准更高定位、树立更高标准、达到更高要求,努力在全省支点建设大局中勇挑重担、多作贡献。请问生态环境部门如何找准定位勇担重责?

A

答:我们将围绕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部署安排,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农村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为抓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抓手,推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黄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Q

问: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累累硕果,为项目建设筑牢根基,请问2024年以来,取得了哪些可圈可点成绩?

A

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部署推动2024年度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市级领导一线督查调研生态环境工作。全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投入资金34.62亿元,同比增长10.13%。全市空气质量呈向好趋势,26个国省控水质断面优良率完成目标任务,土壤治理成效明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提升。全市已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含市本级)。10个试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均提前完成省级综合评价指标,团风县牛车河、麻城市芭茅河成为全省样板,红安县杏花乡受益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在全省推广。市生态环境局以全票满意获得2024年度人大工作评议第一名。

Q

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请问在这些方面我市都做了哪些工作?

A

答:黄冈市调整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专班常态化推进。高效做好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长调研、下沉督察、领导督办等配合保障工作。坚持边督边改,全力推动中央督察组交办信访件办理。截至2024年底,督察期间累计交办我市230件信访件,已办结销号189件,办结率82.17%;督察报告涉及我市整改任务26项,已提前完成4项,市整改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前六次中央、省级督察及“回头看”共242项整改任务,已完成整改223项,19项达序时进度,1382件信访件已办结1374件,办结率99.4%。我市2项中央督察逾期未全面完成的龙感湖、遗爱湖水质提升问题已完成省级整改验收,今年上半年将彻底销号。

Q

问:请问2024年实施的生态环境项目给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可感知的环境改善?

A

答:生态环境项目的落地实施,为我市人居环境质量带来了显著提升。与2023年相比,在大气环境领域,我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细颗粒物浓度下降3.5%,优良天数比率提升4.7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减少6天,重点企业绩效提级新增2家。水环境方面:全市26个地表水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2.3%,无劣Ⅴ类断面,其中1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2.9%;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在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同样成果斐然: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行政村新增6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16.47%,新增治理农村黑臭水体20条。黄冈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农村环境更美了。这些直观地展现了项目建设,在推动环境改善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Q

问:市生态环境局针对“推动支点建设,全力打好项目年攻坚战”准备怎么落实?

A

答:在项目实施方面。坚持规划引领,建立“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促进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注重政策、资金和部门协同,紧扣政策方向,将项目融入省委和市委发展战略,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创新融资模式,探索运用EOD、碳汇贷等绿色金融模式,支持环保项目建设;加强部门联动和政企协同,形成工作合力,保障项目综合效益。

在服务保障方面。设立“绿色通道”,为重点项目提供“一对一”跟踪服务,提前介入环评审批,简化流程、压缩时限,组织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建立“环保预审”机制,在招商引资中提前评估项目环保合规性,提供政策咨询和准入指导,助力优质项目落地。

Q

问:2025年谋划实施项目的侧重点在哪里?

A

答: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引领、服务和支撑作用,以“一竿子插到底”精神,全面谋划实施项目,努力在全省支点建设大局中勇挑重担、多作贡献。

在水污染防治领域,聚焦国控断面、省控点位达标任务,优先谋划IV、V类断面水质提升和风险断面水环境治理项目。加强工业园区水污染和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谋划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试点示范城市项目,推进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以钢铁、水泥、玻璃等重点排污单位为核心,大力支持末端排放深度治理和“绿岛”建设项目。针对我市交通结构偏公问题和矿区、物流园需求,谋划新能源重型货车换电项目,深化移动源大气污染防治,推进武汉都市圈绿色低碳物流体系建设。

土壤污染防治及农村环境整治领域,加大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以红安县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项目为试点,探索厕污垃协同治理经验,实施“农村环境整治+流域治理”复合项目,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编辑 | 叶涵莹 初审 | 叶涵莹 终审 | 商中胜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邹德祥  通讯员郭培高 周浩杰 梅春松)

出品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