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 | 斗方山之奇

听见 | 斗方山之奇

作者 杨仕英

在鄂东大别山南麓的白莲河旁,有一座海拔400多米的奇特山峦,奇就奇在山的顶峰,有一处洼地形似盛粮食的器具“斗”,故得名斗方山。斗方山之奇不仅在山之形,还奇在松、石、殿。

斗方山之奇,奇在瘦松。斗方山的松树满山都是,粗看似乎与其它的松树没有多大区别,显得很普通,没有屈曲盘旋的枝丫,没有造型奇特的形状,可仔细察看时,就会发现它的特别。它生长在岩石之中,似乎天生就习惯在岩石中生存,山上几乎有多少岩石,就有多少松树。它颀长就似北方的美人松,笔直地插入云霄。它也不乏俊美,有的站在岩石峭壁也如龙蜿蜒上升,松针秀气地点缀在树枝,俨然一道迷人的风景。正如古人描述的“怪石疑蹲虎,苍松类伏龙”。有的松树相对而视,在晨曦、在黄昏,自成一处风景。这里的松树着实让人喜爱,人们无论倚着还是仰望,都是和谐的风景画。

斗方山之奇,奇在怪石。走在三公里长的游步道,沿途可见怪石林立,有的巨石重叠,有的奇形怪状,有的如狮如虎,有的如狼似豹,有的如老鹰飞翔,让人叹为观止。“何处飞来石,垒峰矗碧空。悬崖藏佛迹,险洞布迷宫。出入容身过,纵横附葛通。探奇抒雅兴,曲径雾朦胧。”不知谁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斗方山的奇石。

路旁有一石名撑腰石,传说行人摸一下,爬山就不会觉得艰辛,走起路来分外有劲,很快就会爬上山顶。这石头光滑圆润,想必是被行人摸的。似撑腰石一样怪名字的石头还有很多,如三生石、笔架石、醒酒石、蟠桃石、棺材石等等。

斗方山上怎么有这么多怪石呢?相传三角山和斗方山分别住着大祖爷和二祖爷,两位祖爷是师兄弟,两地僧侣来往密切,香火盛极一时。有一年因一次较大的误会,导致两祖爷斗法,大祖爷将三角山上的巨石砸向斗方山;二祖爷将斗方山上的大树拨起抛向三角山,于是形成现在斗方山奇石怪洞。这神奇的传说,似乎给斗方山多怪石一个说法,然而山上石多却为寺庙建筑提供了材料。

斗方山之奇,奇在祖师殿。山中的祖师殿,史考建于公元776年,由大唐无着禅师始建,后经过历朝风雨,时有兴衰,曾名崇果禅院、降龙祖师殿、崇归寺等。据旧志记载,宋代佛印和尚曾在此驻锡讲经,香火盛极一时。祖师殿是湖北省现存最大的明代石构建筑之一,为清一色的花岗石建筑,石梁、石墩、石架、石墙……上刻蟠龙花纹,工精形肖,势态宏伟壮观,是反映鄂东建筑工艺水平的重要实物,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

相传此殿是佛祖为嘉奖高僧而建,为免遭凡人打扰,又恐泄露天机,佛祖对前来建庙的鲁班和几位神仙交待,鸡鸣前必须完工。于是夜半施工,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吓坏了寺庙不知情的小和尚,他以为是妖魔鬼怪来了,就捏着嗓子学鸡叫,把山下的鸡都引叫起来了,鸡鸣四起,风停雨住。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山中突然“长”出座石庙,但还没完工,门前的石柱少一根,室内的横梁还没合上,屋顶上的瓦还没盖。因高僧祖师爷降服了山下祸害百姓的恶龙,故名降龙祖师殿。

神奇的传说给斗方山蒙上神秘色彩,然而这里的奇特风光确是吸引着人们。据旧志记载,苏东坡被贬黄州期间,也常游斗方山,与佛印和尚多次在山寺结居畅叙。相传苏东坡和佛印和尚一起游斗方山,作诗戏笑对方。东坡曰:“狗啃和尚谷。”佛印对曰:“水流东坡诗。”明朝状元刘若宰来斗方山,被仙境吸引,即兴赋诗:“何年开辟此山来,巉石凌空喷雨雷。最是白云深妒客,直教烟雾锁寒台。”

如今,旅游观光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游客方子云赞美斗方山:“鄂东胜地斗方山,四面峰连水月间。接露青松葱郁郁,连云翠竹秀斑斑。天然怪石摇摇晃,人刻奇文正正端。罗汉观音皆有洞,来宾切莫等闲看。”

在白莲河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示范区的重视下,斗方山景区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景区功能日渐齐全,今年国庆节,以斗方山、白莲河、大岭沟为主体的景区正式开园,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八方宾客到来。

主播简介

黄冈广播电视台

主持人 罗迪昊

点击扫码   关注我们

来源:黄冈融媒体中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