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的文化,是由多方面的内容组成的,包括养育一方人的山道、水系、森林、树木、房子、小桥、阳光、空气、语言、农作物以及宗族等等,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这个地方的地名,凡是上了年纪在外地工作生活时间久的人,一听到家乡的地名,立刻会调动起自己的所有记忆和经验,浮现出故乡的形象,透出一种浓浓的乡愁,久久停留在脑际,一生都挥之不去。一代文学巨匠茅盾也同样如此。
茅盾是地地道道的浙江乌镇人,他出生在乌镇,儿童少年时代在乌镇长大,所耳濡目染的,都是故乡乌镇的文化。他晚年在《可爱的故乡》一文中写道:“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春秋时,吴曾在此屯兵以防越,故名乌戌,何以名‘乌’,说法不一,唐朝咸通年间改称乌镇。”还说:“乌镇在清朝末年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地当水陆界,地当水陆要冲。清朝在乌镇设同知,俗名‘二府’,同知衙门有东西辕门,大堂上一副对联是‘屏藩两浙,控制三吴’,宛然是两江总督衙门的气派。镇上古迹之一有唐代银杏,至今尚存。”后来,茅盾外出读书,1916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去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他主编《小说月报》时,参加共产党,成为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大革命失败后,他写了《蚀》三部曲,就流亡日本,回国后他先后创作了《子夜》等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抗战爆发,茅盾离开上海,为抗日为革命奔波在全国各地,1940年4月茅盾母亲在乌镇去世以后,就再也没有回到故乡。解放以后,茅盾担任新中国的文化部长,日理万机,加上政治运动不断,无暇回故乡乌镇,但是,听到“乌镇”两个字,听到故乡的消息,“总想回去看看,可又总是受到各种意外的干扰,其中就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然而,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我的乡思。”(茅盾语)
其实,茅盾这种时间遮不断乡愁,在他离开故乡的那一刻就开始有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茅盾在上海生活,每年清明总要回乌镇扫墓。他从上海出发,坐火车到嘉兴,然后换乘轮船回故乡乌镇。当时从上海到乌镇,途中足足需要走一整天!回到乌镇,一般已经是晚上掌灯时分。因此,茅盾在嘉兴坐上去往乌镇的轮船,听到乌镇家乡人土白,望着运河两岸熟悉的水田、桑地等自然风光,常常为浓浓的乡情所包围。他在《故乡杂记》中就曾描述过自己回乌镇坐轮船,在乡音里闲聊的感受:说正在注意观察的茅盾突然在乡亲议论中插了一句乌镇的土话,顿时,“大家都愕然转眼对我看,仿佛猛不防竟听得一个哑子忽然说起话来。并且他们的眼睛里又闪着怀疑的光彩,我看出这些眼睛仿佛在那里互相询问:他不是什么党部里的人罢?但幸而我的口音里还带着多少成分的乡音,他们立即猜度我大概是故乡的一大批‘在外头吃饭’的人们之一,所以随即放宽了心了。问过我的‘贵姓’以后,他们又立即知道我是某家的人,‘说起来都是很熟的’。”然后,这些乡亲又和茅盾聊起茅盾老家里上辈的往事来了。这对在外面工作的人来说,是难得的机会,所以茅盾当时觉得,“这些,我也乐于倾听”。故乡的往事,给年轻的茅盾很多的灵感,上世纪三十年代茅盾创作了《林家铺子》、《春蚕》等经典小说,让茅盾的乡愁化为作品奉献给社会。后来抗战开始,茅盾奔波在西北大地,远离乌镇,但是对故乡依然是魂牵梦萦,“乌镇”这个故乡地名,故乡的水,故乡的船以及欸乃的橹声,常常在文学巨匠茅盾的乡愁里。他在 《大地山河》中带点自豪的口气说:“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不是江南的‘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罢。”我相信,茅盾当年在西北奔波时,对故乡的回忆和思念构成的乡愁,已经深深影响他的创作。1942年,茅盾在桂林创作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时,所思、所想、所忆,满满的都是故乡乌镇的故事,乌镇人的口音,乌镇交错密布水道的地理环境,乌镇大户人家的厅堂、备弄,小桥流水,小火轮等等,尽是茅盾故乡乌镇的风采和韵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霜叶红似二月花》这部优秀、精彩的长篇小说,是茅盾在桂林时乡愁的产物。
茅盾的晚年,由于年事已高,已经无法再回故乡,无法去走走当年自己曾经无数次走过的小街小路,看看街坊邻居,摸一摸过去自己熟视无睹的界墙石碑,听一听乌镇人带有特别韵味的土白,以慰自己的乡愁。所以,一代文学巨匠每当家乡有人去看望他,他总是细细地打听、了解乌镇故乡的情况,听到兴奋处,还情不自禁挥笔赋诗作词。1977年年底,桐乡县委的两位同志去北京公务,特地去交道口看望茅盾,在与家乡人的交谈中,茅盾知道家乡乌镇的古迹经过战乱和“文革”还保留着,非常高兴,特地在给故乡的诗词中写道:“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这些,都是茅盾曾经亲自见证过的故乡乌镇的文化遗产,现在在照片中看到,老人自然格外兴奋。在北京的家里,茅盾一直将故乡乌镇的镇志放在自己常用的书柜里,时常取出来看看。现在看来,也许正因为长期在外的文学巨匠茅盾有如此浓郁的乡愁,他晚年的回忆录里写起故乡乌镇往事,才会头头是道,充满了感情。一百多年前的乌镇的人和事,依然活在茅盾的回忆录里,活在茅盾的文学世界里,活在茅盾的乡愁里。这是文学的力量,也是乡愁的力量!
中国这个名叫“乌镇”的地方,凝集着文学巨匠茅盾永远的乡愁!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周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