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到,春意闹,养好脾胃才能“雨”众不同!

2月18日

我们迎来雨水节气

这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

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

适宜降水对农作物生长很重要

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雨水节气过后

空气中湿度逐渐上升

易加重人体湿气

使人出现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甚至引发消化系统疾病

黄冈市医疗集团提醒

雨水前后更要重视养护脾胃

“雨水”养生三步曲:舒肝——健脾——祛湿

“ 第一步 舒肝 ”很多人在春天会血压升高,眼睛发红或者容易头晕、上火,这些都是肝气太旺的症状。

肝要理,要顺,要舒,不要让肝气淤积在体内。所以,在春天尤其不要压抑自己,一定要让心情自然畅达。其次,通过散步、太极等适度运动舒肝。另外,也可以配合一些食材来理肝气,比如喝点玫瑰花茶,让肝气疏通,并且能舒缓压力。“第二步 健脾 ”

春天肝旺和健脾有什么关系?

肝和脾有着密切的关系。按照中医五行学说,肝木过旺克伐脾土,就会伤及脾胃。肝木疏泄太过,则脾胃因之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

舒肝的目的就是健脾。中医称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基础。人体机能的活动:营卫、气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脾胃又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

如何调理脾胃?

1、少酸增甘

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

注意:您要是觉得现在要多吃甜食,那可是大错特错啦!

甘味的东西包括两种:一种是甜,一种是淡。淡味的东西举个例子,就是粮食。所以我们在春天要多吃一碗饭,因为米饭、面食都是真正养脾的食物。

至于甜食,当然可以吃,注意适可而止就好。

2、少吃生冷粘杂食物

雨水节气要注意少吃生冷粘杂食物,以防伤及脾胃。“ 第三步 祛湿 ”湿在中医里又叫“阴邪”,包括内湿和外湿。雨水节气降雨增多,湿气加重,导致外湿,而雨水节气又往往在元宵节前后,很多人在这段时间过食肥甘厚味,也会导致内湿过重。

中医有“膏粱之变,足生大疔”(《素问.生气通天论》)的说法,大鱼大肉吃的太多,你消化不了,多余的东西就会积聚在体内,中医认为就会产生湿热,身体就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

在春天,袪湿要多吃一些素食,特别是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要顺应春天万物生发的特点,应少食油腻之物,多吃芽菜,叶菜,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尤其是老年人,吃得过饱,难免腹胀,不妨适当地饿一饿,特别是晚上,饿一饿反而会感觉舒服。


编辑 | 亚辉 红柳 初审 | 涵莹 奕漫 终审 | 商中胜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综合央视新闻、老年之声

发布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