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尽一城花 只为奠一人

2月9日,武汉各界群众自发前往中船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排队吊唁黄旭华院士。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任勇 摄)

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在武汉因病逝世。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曾礼赞,我们的很多院士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

2月8日上午,武汉市武昌区张之洞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吊唁仪式现场,从四面八方闻讯赶来的人们自发列队,悼念这位将“惊涛骇浪”的功勋“深潜”入海的先驱。

据第七一九研究所统计,8日至9日两天,有近万名武汉市民来到吊唁仪式现场。

正值这个冬天最冷的时候,武汉人民为何要在寒风中排成长龙,争相缅怀黄旭华院士?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习近平总书记给了我们答案——

送别黄老不仅是人民对这位功勋科学家的深切缅怀,更表达了武汉这座英雄城市对于英雄的崇高敬意。

崇尚英雄:市民在刺骨的寒风中排起长队

步履蹒跚的老人,颤巍巍登上近30级台阶,献上白菊,寄托哀思;戴红领巾的少年,挺直身躯,庄重敬礼,致敬英魂。

吊唁的队伍从一楼台阶蜿蜒而上,一直延伸到二楼的吊唁厅门口。市民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黄老的敬仰。

8日上午9时,吊唁仪式在第七一九研究所总体楼二楼大厅设置的灵堂举行。这不是简单的告别,而是英雄精神在英雄之城最壮阔的回响。

最早赶来的,是一群相互搀扶的耄耋老人,他们大多是黄老生前的同事。

“黄老永垂不朽,这一生能跟着他为祖国的核潜艇事业出力,我感到很荣幸。”第七一九研究所退休职工胡天福曾与黄老共事,第一时间赶来送别自己最敬佩的黄老。

一位军校在读学员,手捧两束鲜花来了。“一束是自己的,一束是代同学敬献给黄老,同学因故不能来,就帮他把这份哀思带来。”这位田同学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我是一名国防科技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里就知道黄老的故事,被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和黄老一样,能够为国防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全部。”

“英雄的身影从未远去,英雄的精神必将永存。”专程赶来送黄老的省军区退休干部杨成舟感慨地说,“黄老用毕生心血铸就的‘深海长城’守护万里海疆、万家灯火,他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精神之魂,是一个时代的先锋。”

“黄老为国家核潜艇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一生,让我们无比感动和敬佩。”武汉市民邬志翔说,有幸和黄老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一定要来送别,表达对黄院士的敬意和怀念。要传承和弘扬黄老的奉献精神,把英雄的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未曾谋面,满怀感恩。

“一定要来送别我们心中的英雄,我们很感激他。”

“黄老甘当无名英雄三十年,让中国人挺直了腰板!”

“作为武汉人,必须为黄院士送行一场,表达我们对英雄的敬意。”

采访中,市民们的一句句话语质朴感人、直抵人心。

9日17时,是原定现场吊唁黄旭华院士的结束时间,仍有大批市民匆忙赶来悼念黄老。

20时许,天已经完全黑了,95后徐青匆匆赶来,为黄老送上了一束白菊。“得知黄老去世时,正在外地出差,为了赶上吊唁,提前结束工作赶回了武汉。”徐青告诉记者,“黄老是城市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年轻人最该追的星。”

黄旭华的百年人生落幕了,他却在这座英雄之城举起了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他的传奇人生、深潜故事、不朽精神早已镌刻进市民的心中、融入城市的血脉。

致敬英雄:6岁孩童绘声绘色讲述着黄老的故事

吊唁现场,一幕幕画面令人动容。

队伍中,一位母亲牵着两个孩子的手,格外引人注目。她的手中拿着一本名为《老船长与蓝鲸》的彩色绘本,封面是黄旭华手持潜艇模型的卡通插画。

“这本书里有黄旭华爷爷的故事。”9岁的姐姐夏东雨轻声说道,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英雄的崇拜。6岁的弟弟孙天文也凑过来,翻开绘本,绘声绘色地向记者讲述着黄老的事迹。

母亲夏庆华站在一旁,眼中含着泪光。她说,孩子们了解黄老的事迹后,对他充满了敬佩。得知黄老离世的消息,她这几天一直在搜索黄老的相关报道,越看越触动,就想带着孩子前来送行,“虽然他们年纪还小,但我想他们会记住这一刻。”

队伍的另一端,家住附近的武汉理工大学大三学生张浩坤说:“小时候就听家里长辈讲过黄老的故事,教导我们要以黄老为榜样。我们要接过接力棒,迎头赶上,把黄老的心愿和遗志传承下去。”

从辛亥首义第一枪到长江抗洪人墙,从抗疫逆行者的背影到烈火中托举生命的臂膀,这座城市见证了无数英雄以无声的力量托举起民族的脊梁。

历史的长河中,武汉始终是一座激荡家国情怀、厚植英雄基因的城市。而今天,黄旭华的英雄故事在街头巷尾口口相传,掀起崇尚英雄、争做英雄的浪潮。

在吊唁现场,灵台周围摆放着10余个花圈,落款处只有“第一研究室”“第二研究室”等代号,却无具体姓名。这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正是新时代的“黄旭华”,他们用无声的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大地上看不到我的身影,蓝天下不会与你相逢,你不会知道我在哪里,我在大洋深处默默潜行,波涛中我有钢铁的意志,英雄的自豪激荡在心中。”83岁的第七一九研究所办公室原主任刘润林轻轻哼唱着,这首《英雄核潜艇》是黄旭华生前业余时间最喜欢唱的歌曲。

争做英雄:成就顶天立地中国好少年

“这位爷爷是谁?”

“他叫黄旭华,是一位建造核潜艇的大英雄,在我们武汉工作和生活,为国家奉献了一辈子。”

吊唁仪式现场,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为黄老献花。有年幼的孩子尚不知道照片中的老者是谁,也在父母的带领下,跟随引导,三鞠躬,献上鲜花。

“要让孩子知道,先辈的负重前行,才有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年轻的母亲对记者说。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没有黄旭华这样赫赫而无名的英雄,就没有今日的盛世中华,是他们给了我们最硬的一根脊梁!

“传承功勋梦想,成就顶天立地中国好少年!”

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小学百余名师生,前来吊唁黄旭华院士,他们把洁白的菊花依次放到黄老遗像前。

“每一个人心中都充满对黄院士的感激与不舍。”中山路小学德育副校长柳丽说,得知黄旭华院士离世的消息,学校连夜制作了黄老的木制雕塑。

中山路小学和黄旭华缘分深厚,黄旭华的女儿、外孙都是中山路小学毕业生。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黄旭华院士科技教育中心,中山路小学一直受到黄旭华的关心和帮助。2024年3月,黄旭华为孩子们题词:“祝中山路小学科技原创启蒙教育,成就顶天立地中国好少年。”

“我们都很崇拜黄爷爷,他是我们心目中的大英雄!我要以黄爷爷为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山路小学千家街校区一(3)班学生马舒桐说。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英雄群体、英雄人物。

“2022年的夏天,我们在大院里遇见,他还在嘱咐大家,要把更多的年轻人引到核潜艇事业上来,让这条路越走越宽。”81岁的第七一九研究所退休研究员曹志荣回忆和黄老相处的最后片段。

11岁的陈柏睿跟着爸爸过来,作为第七一九研究所的子弟,他从未听爸爸讲过工作。但通过黄旭华院士的事迹,他隐约明白了这群“赫赫而无名”的人为之奋斗的事业。

“长大了,我也想做大英雄!”生在英雄之城,在黄旭华事迹的激励下,“英雄梦”的种子深深埋进孩子们的心中。

国士无双!致敬国之脊梁!

英雄之城!立起英雄丰碑!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江卉 许旷 李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