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武汉围绕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建设,引领圈内城市拓展合作领域、加速破“圈”协同,深入推进协同发展,同城化发展成效凸显。
武汉都市圈2024年GDP初步数据表明,武汉市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其他主要城市也表现不俗,武汉都市圈正日益成为推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凌晨,湖北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全货机航班陆续抵达。陈亮 摄
重大建设项目取得突破
高标准深入打造武汉新城主引擎
武汉新城光谷科学岛,1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两年前还是蔓草丛生,如今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仅2024年,就有7条道路全新通车,为武汉新城中心片区运行提供了基础保障。
2023年1月,武汉新城启动建设。2024年,武汉市聚焦“两高地两中心一样板”目标,推动武汉新城建设全面加速起势,高标准打造武汉都市圈发展主引擎,武汉新城正“拔节生长”。
“2024年,武汉全面启动六大片区起步区开发。”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制定《武汉新城(武汉区域)六大片区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六大片区起步区功能定位、空间选址、项目清单和实施策略。规划起步区总面积约58.4平方公里,132个起步区项目完成投资185亿元。
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中轴线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科创金融总部一期、青年社区、筑芯创研空间和华工正源4个项目部分楼栋已封顶,豹澥湖公园商业街进入装修阶段,中央公园首开区完成部分绿化。
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综合交通重点建设武汉新城“七横七纵”骨架路网。2024年末,“七横”中武鄂高速、森林大道、高新大道、武阳高速均已通车,高新三路、高新八路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七纵”中光谷三路、未来三路、创业大道、鄂咸高速已建成通车。
2024年12月27日,武汉市轨道交通11号线东段二期及三期武昌段首开段试运营。乘坐地铁11号线,可以从葛店南站经过武汉新城直达武昌中心城区。
2024年12月30日,光谷二路跨光谷大道主线桥梁贯通,贯通后光谷二路可直接连接武阳高速。
2024年,武汉新城全面夯实基础设施建设,还完成十个水环境治理项目;建成十个电力配网;完成15项民生工程和5大园林绿化工程。
加速打造科创产业共同体
合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科创中心
武汉之东,光谷科学岛东南部,宛若“三块卵石”的建筑群正拔地而起。这是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也是武汉新城的首个大科学装置。
“建筑工程即将完工,科研装置将进场安装。”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薛强表示,该项目为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工程建设加速向深部拓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助力武汉“设计之都”做大做强,为加快实现“深地”国家战略作贡献。
2024年,武汉引领都市圈全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紧紧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通过产业链联合招商、搭建供应链平台、共建产业园区等方式,围绕五大优势产业形成紧密连接、分工有序、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集群。
武汉都市圈科技同兴成效进一步凸显,黄石等6个离岸科创园(中心)相继投入运营,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入驻都市圈企业达68家;武汉高校院所与8市新建10余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光谷第九园”等共建园区进圈成链,研发、头部、融资、主链在武汉,制造、链条、投资、配套在都市圈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持续推进“32232”科技合作工程,组织武汉都市圈成果转化活动88场,组织武汉地区院士专家145人次、科技副总78人次、博士服务团54人次、科技特派员370人次到八市开展技术支持。组织科技服务机构与八市创新主体对接,开展培训专场活动56场。
产业同链加速发展
企业抢抓都市圈产业协同红利
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办公室正式印发《武汉都市圈园区合作共建利益共享机制指导意见》,举办“2024武汉都市圈跨国公司对接会活动”等联合招商活动3场,正式成立武汉都市圈生命健康产业区域协同发展联盟……
2024年,武汉都市圈产业同链加速发展,众多企业抢抓武汉都市圈产业协同红利,促进了企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武汉逸飞激光股份有限公司决定将华中智能制造基地落户鄂州市葛店开发区。“这里紧邻光谷,与光谷形成了光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公司副总经理米仁兵说,该基地的一期、二期工程已投入使用,如今,三期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规划中。
“2023年12月30日,逸飞激光公司位于武汉新城中心区的新总部基地项目也正式启动,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公司将实现多个基地协同发展,将进一步扩充公司产能,全面提升公司的研发和创新能力。”米仁兵说。
“目前,逸飞激光已经形成总部运营和研发在武汉、生产制造在鄂州,主链在武汉、配套在鄂州的一体化发展格局。”米仁兵说,两地优势资源的互补,不仅提升了公司的整体竞争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活力,也使公司顺利实现了产能、业绩规模翻番的发展目标,2020年到2023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50.14%,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104.20%,真正实现了“1+1>2”的效果。
武汉都市圈科创产业共同体已产生溢出效应,吸引了不少圈外乃至省外企业入驻。
“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让我们企业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湖北联新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钧说,联新显示的投资方江西联创电子选择将生产、研发团队整体迁移到湖北,就是看中了武汉都市圈光电子信息产业完整的链条,就是为了就近对接武汉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全球三大面板“巨头”。
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
武汉鄂州联手打造“空中出海口”
2024年11月8日凌晨,一架满载25吨电商快件从上海飞来的B757-200全货机降落在花湖国际机场,快件经过分拣后,通过物流迅速发往长江中游城市武汉和长沙等地。
2024年以来,武汉都市圈加速与全球硬联通,“买全国、卖全国,买全球、卖全球”,每天都在花湖国际机场上演。
安徽的大闸蟹选择从合肥先飞到花湖国际机场,再从这里转运至全国。花湖国际机场架起一座座高效的“空中桥梁”,让全国各地的杨梅、荔枝、樱桃等“鲜货”坐上专线航班,更多老百姓享受到了“今日下单,次日享用”的幸福。
2024年12月,武汉天河机场迎来今年第3000万名旅客,年旅客吞吐量率先在中部突破3000万人次。通过T2航站楼、第三跑道、旅客服务综合体等建设,武汉天河机场在中部率先闯关,年旅客吞吐量重返中部第一。
与此同时,作为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花湖国际机场已累计开通货运航线91条,构建起辐射五大洲、服务全世界的货物流通全货机航线网络。累计货邮吞吐量突破120万吨,年度货邮吞吐量跃居全国第五,增速全国第一。
花湖国际机场是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项目,武汉与鄂州联动建设花湖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助力武汉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
2024年5月,武汉发布《关于加快推动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积极推进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协同联动发展,支持武汉天河机场构建以“客机腹舱为主、全货机为辅”的国际货运航线网络。
2024年12月,武汉发布《武汉市联动建设花湖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打造“空中出海口”工作方案》,深入推进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建设。
“武鄂联手构建‘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大力发展适空产业,不仅能进一步提升武汉都市圈在全国的地位,也有助于湖北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说。
目前,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和光谷货站之间已实现了物流、信息流的高效对接。鄂州花湖机场公共国际货站现场负责人高振介绍,光谷货站、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已实现“货物直通、互为前置”,武汉天河机场和鄂州花湖机场间货运互通、安检互认。
除了光谷货站,鄂州花湖机场还在黄石、黄冈建立了前置货站。
“武汉、鄂州加快打造航空客货运双枢纽,有利于构建内陆开放高地。”湖北国际物流机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国伟说,通过加强航空货运能力建设,加快引入国内国际货运航线,大力引进航空物流市场主体,优化国际货运航线布局,系统提升开放枢纽能级。
加快交通设施“硬联通”
都市圈基本形成“1小时通勤圈”
动动手指,刷码乘车,武鄂黄黄不少年轻人喜欢周末约朋友坐快线游玩。
2024年1月24日,武鄂黄黄都市圈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新城快线”列车开行,武汉至黄冈西、大冶北等圈内城市实现班次密、速度快、票价优的“轨道公交化”。最新统计显示,“新城快线”已发送旅客超百万人次。
打车行驶在武汉至鄂州的高新大道上,崭新的双向八车道还加上两股辅道,司机感慨两市之间“无感通行”。
圈内百姓出行的幸福感,来自武汉都市圈加快交通设施“硬联通”,基本形成1小时通勤圈。
2024年,武汉加快推进武汉都市圈环线、武天高速、武松高速等项目建设,完善都市圈环射路网布局,形成“七环三十射”高快速路网络,实现武汉至周边城市“直联直通直达”。
孝汉应高速通车运营;17条武鄂黄黄快速路品质提升工程如期实现“一年贯通目标”;武鄂黄黄三横三纵快速道路系统全长422公里,改造里程371公里。
2024年11月17日,武汉至重庆高速公路汉川至天门段通过交工验收,即将通车试运营。届时,武汉到天门车程将由2小时左右缩短至1小时左右。
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交通设施同城化加快的同时,武汉都市圈也加快民生同保进程。
截至2024年11月底,湖北政务服务网武汉都市圈通办专区上线通办事项1000项,九市“圈内通办”办件量超257万件;新开通旅游线路24条,武汉都市圈旅游年卡售卡15.3万余张、入园游客超131万人次;九市发放异地贷款2050笔9.58亿元,办理异地转移接续17175笔6.39亿元;开展医疗急救体系跨市转运1488人次,血液调剂总量达10290个单位。
武汉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文波表示,下一步,将凝聚各市合力,围绕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科创产业共同体和公共服务共享圈切实推动武汉都市圈聚势蓄能,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作走深走实。
《长江日报》2025年1月16日 第9版
(撰文:李建华 策划:杨文平 蔡早勤 统筹:蔡早勤 陈志远 王雪)
【编辑:王戎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