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上 十年印记 | 移民涂德利:为什么搬家 我在山水间找到了答案


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十周年。这十年,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民生之水润泽万家;这十年,一条水脉串珠成网,发展之水奔涌激荡。今起,本台推出系列报道《南水北上 十年印记》,在普通人的故事中感受时代变迁。请程丞带来今天的故事。

“耳听父亲临别时的千叮万咛,诉说难以舍离的人脉亲情,我走了,郧阳!”这是14年前,搬家那一天,我们采访十堰原郧县大桥村村民涂德利时,他在自家老屋门口,为我们念他写的诗。10年前,我们又和老涂碰面,那时他的眉头还总是紧锁,对搬迁提出了不少疑虑。从1961年起,在湖北,共有46.9万人和涂德利一样为南水让路,移民搬迁。这些年,他们过得还好吗?来看看老涂的故事。

每周末和孩子们的团圆饭,是老涂一周中最期待的时光。门前树上的花椒,也只有这时候才舍得剪下。这几株花椒树,是当年移民搬家时,连土带苗从郧阳老家背来亲手种下的,一转眼已经14年了。

武汉经开区汉江村村民 涂德利:这棵树比你年龄还大。

涂德利孙子 雷焱森:(姥爷)老家的味道,妈妈老家的味道。

武汉经开区汉江村村民 涂德利:原先这个地方没有花椒树,就是我们从家乡带来的,在这繁衍成现在户户都有了。

花椒、酸菜、黄酒……舌尖上的乡愁,每到岁末,就倍加浓烈。想家时,一家人总会看看这幅挂在客厅里的十字绣。那年搬家时,这幅图,老伴儿才绣了一半。日出东方、汉水奔涌,这,就是故乡的模样。

快过年了,村里又开始准备“村晚”,演的还是郧阳的地方戏。

采莲船、骑毛驴、耍龙舞凤......一跳起来,仿佛自己还在郧阳。

记者 杨旭珲:为什么现在还跳这个?

武汉经开区汉江村村民 涂德利:是一种传承,汉江文化的一种传承,我不怕扮丑,就是逗大家开心。

很多时候,老涂觉得,对故乡的情感,更多是他这辈人的不舍。因为,14年了,“移民二代”们早已经融入了新生活。

记者 杨旭珲:还挺忙的。

涂德利二女儿 涂兴云:没有,因为干了10年。

老涂的二女儿小涂,是武汉一家粮油企业的“元老级”员工。

涂德利二女儿 涂兴云:在武汉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有更好的生活,那我肯定愿意扎根下去,扎根下来了我要向阳生长,我就只会好不会坏。

这些年,小涂在武汉成家、立业。小日子安稳幸福。

记者 杨旭珲:你儿子今天考了。

涂兴云丈夫 雷涛:考92是吧。

涂德利孙子 雷焱森:92.5。

涂德利二女儿 涂兴云:0.5分都不能给他少。

家的定义,也早已不被地域所限制。

涂德利二女儿 涂兴云: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全部在这里,怎么能不算家呢?那就是一个最大的(幸福)。

老涂兄弟姐妹五人,只有他和大姐家外迁安置。大家庭总会约着聚聚。600多公里,一路向西,近乡情更怯,三人盯着窗外,默默无言。从1958年丹江口大坝建设开始,老涂这个大家庭已经两度搬迁。不过,距离不会冲淡血脉相连的牵挂。

涂德利二女儿 涂兴云:哎呀,我的二姑呀,激动得很,我好长时间没回来了。

武汉经开区汉江村村民 涂德利:抱一个,抱一个,我们两个好。

站在生长的故土上,不禁回想起14年前离开时的场景。那时候,对于未来,一家人满是忧虑。

武汉经开区汉江村村民 涂德利:为什么我们非得要走不可?

涂德利妻子 黄立荣:那个时间我确实哭得很。

记者 杨旭珲:现在不哭了。

赶上枯水期水位降低,没在水底的老屋地基露出了水面,老涂想去看看。平原住久了,曾经闭着眼都来去自如的土坡,再走已是气喘吁吁。

武汉经开区汉江村村民 涂德利:这会都走不习惯了。

曾在江上劈波斩浪的渔船锈在岸边,住了半辈子的二层小楼,一砖一瓦,都是他和父亲亲手盖起,如今只剩下了地基。在这儿,三代人度过了在水里扑腾着长大的童年、在船头摇桨相恋的青年、在江上捕鱼谋生的中年。

武汉经开区汉江村村民 涂德利:这就是我的地基。

记者 杨旭珲:江景房。

涂德利二女儿 涂兴云:真的是江景房。

武汉经开区汉江村村民 涂德利:你看我原来住的地方好不好。

涂德利二女儿 涂兴云:我从小在水边长大,我可以游到对岸。

再回来,父亲已经离世,女儿长大成人,生活也有了新模样。当年那个“为什么要搬”的疑问,老涂用了十年,在山水间找到了答案。

武汉经开区汉江村村民 涂德利:我那会儿说了个话,就说山水依旧,人事两非,其实现在是山水依旧,换了新颜,天更蓝了,水更美了,人更好了。

涂德利二女儿 涂兴云:对生活比个耶。

老涂说,其实人就是最坚韧的种子,撒落在哪里,就会在哪里发芽。

来源:长江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