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含蓄 出彩不易——语文名师点评新课标Ⅰ卷作文题

本报记者 陈波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短短两句话,是今年我市6.46万名高考生的作文题。

“今年材料给的信息少,隐含的信息量大一些,感觉比去年稍难一点。”“去年是‘好故事有力量’,强调讲好‘故事’的意义;今年是‘答案与问题’,强调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层次思考。”……高考首日,记者采访了我市几位语文名师,他们认为今年高考作文题比较抽象,在表达上更为含蓄,要想出彩不易。

材料极简,审题不难可写性强

正高级教师、黄梅一中语文教研组长汪七良认为,“在关注现实上,材料切合当下社会形势,可写性强。”

在思维认知上,关注三个概念:一是“问题”,“问题的答案”中的“问题”指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对知识、道理等的困惑,而“问题是否越来越少”中的问题,除了上述含义外,还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学习中所暴露出的品德、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如人文性的弱化,体验性的缺失等;二是“多”与“少”,看起来人们认知的疆域越来越大,实际上人的发展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三是“快”与隐含的“慢”,依靠技术找答案快,而自己找答案则慢,但慢有慢的价值。这一试题也考察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答案与问题’话题意蕴丰富,发人深省。”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教育科研之星、学术带头人、罗田县教科院资深教研员高永平说,作文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的关键词是“答案”,第二句话的关键词是“问题”,作文的核心要素是“答案与问题”。

“题目秉承去年高考作文命题材料极简的方式,话题熟悉,指向明确,审题不难,可深可浅。”黄冈名师、黄州中学(黄冈外校)语文高级教师彭意认为,材料核心在“问题”。读罢材料内容,大家首先会被材料中的问句“我们的问题是不是会越来越少?”吸引,如果不仔细结合前面一句的前题“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综合思考,很容易围绕“多”“少”去谈网络的利弊了。我们应该更多思考的是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这一现象的背后。

立意明确,重视思辨思维考查

“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是本题的要旨。”高永平认为,作文是从思辨性思维的考查方向入手,重视学生的思辨思维的考查。写作导语中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启示考生要密切联系现代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日常生活,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做胸中有天下的新时代青年。

在黄冈市骨干教师、黄冈市学术科研带头人、黄梅一中语文高级教师曾亚芸看来,就立意而言,如果单纯写“人工智能是一柄双刃剑”,则流于大众化。

黄冈名师、黄冈市学术科研带头人、黄梅一中语文高级教师黄利民说,从针砭过分依赖人工智能产生的“人工愚蠢”“娱乐至死”等现象,立意为“以自我智能驾驭人工智能”;从人工智能对真实生活的稀释,其发展之飞速而产生对人文伦理的破坏角度,立意为“科技与人文共舞”“让人工智能等一等人的脚步”;从人工智能的监管角度,立意为“给人工智能穿上防弹衣”。

彭意则认为,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只能作为我们探求新知的工具和手段,而不应该成为禁锢我们思想的桎梏,相反的,我们更应该大胆质疑,勇于探索,亲身求证,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进而才能推动科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教考衔接,关注媒介素养

几位老师都提到,今年高考作文题的设置,关注媒介素养,是一道非常有价值的教考衔接题。本题与教材中跨媒介阅读的学习任务群相关,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就涉及到与此相关的内容,如“学习活动”中的“辨识媒介信息”“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等。

高永平给考生提供这样的写作建议:面对这一考题,考生们可以自由选择文体,用文字书写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考生可以写一篇回应时代之问的议论文,也可以写一篇感悟独具的记叙文,还可以写一篇情真意切的抒情文,都是对媒介素养这一主题的精彩诠释。

假如写议论文,可以就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对某个现象进行深度揭示,甚至也可以从更为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典型新鲜,论证逻辑清晰。

如果写记叙文,可适当使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景物描写,让文章栩栩如生,生动活泼。合理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表达方式,能让文章文采飞扬。

要想在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考生们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卓越的文采、严谨的逻辑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文脉清晰、文风端正、文气流畅的作文,赢得阅卷老师的高分青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