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湖北红安县旧名黄安县,这首传唱至今的《黄安谣》,把我们的思绪引入到90多年前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一、黄麻起义爆发
1927年11月13日夜,黄安、麻城等地农民军和革命群众3万余人包围了黄安县城。14日凌晨,随着急促的铜锣声响起,总指挥潘忠汝下令——“攻城!”
黄麻起义爆发了。
黄麻起义是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我党领导的又一重大武装暴动。起义军攻克了黄安县城,成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组建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
【红安县黄麻起义纪念碑与纪念馆】
黄麻起义21天后遭到敌人的反扑,黄安县城失守,总指挥潘忠汝牺牲。起义军余部在吴光浩、吴焕先、戴克敏等人率领下,坚持游击战,相继创建了柴山保革命根据地、鄂豫边革命根据地,为后来鄂豫皖苏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以黄安为中心的革命部队日益壮大,为红四方面军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符向一(1902–1928),起义时任中共黄麻特委书记,1928年3月被捕就义。刘镇一(?–1928),起义时任鄂东革命委员会负责人,1928年3月被捕就义。潘忠汝(1906–1927),黄麻起义总指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总指挥。1927年12月,敌人反扑黄安县城,潘忠汝为掩护战友突围,中弹牺牲。吴光浩(1906–1929),黄麻起义副总指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副总指挥。吴光浩是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和鄂豫边苏区的缔造者,我军早期杰出的军事将领。1929年5月在湖北罗田县滕家堡遭敌伏击,不幸牺牲。戴克敏(1906–1932),黄麻起义主要领导人,与吴光浩等创建了柴山保革命根据地。1932年3月在“肃反”中被错杀。曹学楷(1898–1931),黄麻起义主要领导人,1929年12月当选为鄂豫边苏区革命委员会主席。1931年冬因抵制左倾冒险主义被错杀。吴焕先(1907–1935),起义时任黄安县委组织部部长,起义后坚持游击战,与吴光浩等创建了柴山保革命根据地。1932年重建红25军,任军长。1934年11月率部长征,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8月21日在甘肃泾川遭国民党军袭击,中弹牺牲。王志仁(1904–1927),起义时任鄂东特委书记,起义后兼任黄安县委书记。1927年12月在黄安县城保卫战中牺牲。蔡济璜(1905–1927),起义时任麻城县委书记,参与领导黄麻起义。黄安县城失守后,返回麻城,不久被捕就义。刘文蔚(1905–1928),黄麻起义领导人之一。黄安县城失守后,率部分起义军在麻城坚持斗争。1927年年底被捕,1928年1月就义。汪奠川(1904–1928),黄麻起义领导人之一,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参谋长。1928年3月下旬在湖北黄陂县与敌遭遇,战斗牺牲。王秀松(1902–1932),黄麻起义领导人之一,后任鄂东特委书记、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1932 年9月在“肃反”中被错杀。
【黄麻起义农民军负责人中产生两位开国大将(徐海东、王树声),一位开国上将(许世友)】
二、红四方面军诞生
黄麻起义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黄麻起义推动下,1929年又爆发了商城起义和六霍起义,起义队伍组编为红11军32师、33师。加上黄麻起义部队改编的31师,红11军下辖3个师,先后创建了鄂豫边、豫东南和皖西3块根据地。这3块根据地是鄂豫皖苏区的雏形。
1930年4月,依照中央指示,红11军改编为红1军(军长许继慎)。
1931年1月,红1军与红15军合编为红4军(军长旷继勋)。
1931年11月7日,红4军与红25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指挥部设在红安县七里坪镇。
从黄麻起义到红四方面军成立,短短4年时间,鄂豫皖苏区扩张至26个县,主力红军发展到4.5万人,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黄麻起义可谓影响深远。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纪念碑矗立在红安县七里坪镇西门外,碑名由徐向前元帅题写】
三、走过“长胜街”
红安县七里坪镇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背靠云台山,倒水河穿镇而过,自古便是水陆要冲。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的工农运动如火如荼,不但组建了农协会、农民自卫队,1926年还在长胜街潘氏祠堂成立了“七里坪工会”。
长胜街原名正街,是七里坪镇最繁华的街道。1927年11月,中共黄麻特委在长胜街设立了黄麻起义指挥部,七里坪成为起义队伍的主要集结点。
长胜街宽7米,长约380米,基本保持了大革命时期的原貌,取名“长胜”寓意红军长战长胜。1930年,中共鄂豫皖特委决定,把七里坪镇命名为“列宁市”,把长胜街命名为“杨殷街”。在街道两旁,分布着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列宁市经济公社、赤色邮政局等20处革命遗迹,其中8处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注:杨殷(1892–1929),我党早期领导人,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军事部部长。1929年8月24日在上海被捕,8月30日被秘密杀害】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
【鄂豫皖苏维埃银行旧址】
【赤色邮政局旧址】
【长胜街部分文保标志牌】
四、“中国第一将军县”
红安不仅是鄂豫皖苏区的摇篮,也是我军众多将军的摇篮。1985年4月,《解放军文艺》杂志发表了所国心、董滨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文中写道:“这里过去叫黄安,现在叫红安……这里曾是红四方面军的大本营,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中,曾经每三个人就有一个红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名属红安籍。从这里走出了二百二十三名将军,产生了两任国家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董必武、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这个地方的人民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巨大的。”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说的223名将军除实际授衔的开国将军外,还涵盖了革命战争年代我军牺牲的副师级以上红安籍干部,以及担任过副军级以上职务未授军衔的红安籍领导同志。
【红安县城关镇,董必武故居】
【红安县长丰村,李先念故居】
据统计,获授军衔的红安籍开国将军一共61位,包括陈锡联、韩先楚、王建安等6位上将,詹才芳、王近山、秦基伟等11位中将,王诚汉、赵鹤亭、熊应堂等44位少将,数量居全国各县之冠。
红安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将军县”。
【注:开国中将秦基伟与开国少将王诚汉在1988年恢复军衔制时又获授上将军衔】
【红安县长丰村,陈锡联故居】
【红安县黑石咀村,詹才芳故居】
【红安县程河村,王近山故居】
【红安县秦罗庄,秦基伟故居】
五、为有牺牲多壮志
鄂豫皖苏区的革命斗争异常残酷。黄麻起义领导人戴克敏烈士全家14口人参加革命,11人献出了生命。开国中将皮定钧与13名乡亲一起加入红军,解放后才知道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开国大将徐海东投身革命后,敌人对他的家乡实施报复性屠杀,扬言“灭绝徐族”,徐海东的27名近亲、39名远亲共计66人遇难。
【红安县天台山顶】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这里的“四十八万”指当时的红安县有48万人口。经过多年革命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时,红安县的人口已锐减至30多万,约有14万红安人民因革命而牺牲。大革命时期,红安县有6.5万人参加红军,最后活着回来的仅600余人。红安县登记在册的烈士是22552名,这意味着更多英烈连名字都未能留下。七里坪镇是鄂豫皖苏维埃政府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驻地,敌人极端仇视,多次对七里坪疯狂烧杀,100多个村庄沦为无人区。七里坪北面的天台山、老君山曾是红军的根据地,同样遭到敌人扫荡,至1934年底,山区6万群众只剩下300名老弱妇孺。
【红安县祝家楼村,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红安人民付出巨大代价,终于迎来革命的成功。1952年9月,为表彰红安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经湖北省委决定、中央人民政府批准,黄安县正式更名为红安县。红安为什么那么“红”?因为它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是牺牲烈士最多的县,也是产生将军最多的县。这片土地上流过太多的热血,留下无数的传奇。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如巍峨群山、浩荡江河,永不磨灭。今天的红安,保留了230多处革命遗迹,60多个伟人、将军故居,开发出30多条红色游览线路,它们与红安的红色革命史相互印证,时刻提醒我们缅怀先烈遗志,赓续红色基因,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行。
本期摄影、文字、编辑:赵老师
编审:秦华 监审:周贤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