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1月9日电 题:重回“主赛道” 跑出“加速度”——访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
新华社记者廖君、王自宸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在取得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决定性成果后,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武汉经济发展重回“主赛道”后如何跑出“加速度”?如何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发挥科教优势引领创新发展?新华社记者专访了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
经济恢复好于预期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记者:2021年以来,武汉在加快疫后重振中取得了哪些成绩?
郭元强:过去的一年,我们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经历了这场磨难的湖北、武汉,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的殷殷嘱托。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加快推动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重回“主赛道”,疫后重振取得决定性成果,交出了“开局漂亮、全年精彩”的年度答卷,呈现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等特点。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稳居全国城市前十,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200家以上,9个区(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其中东湖高新区有望突破2300亿元。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8.7%,城镇新增就业29.98万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当前,武汉全市上下斗志昂扬,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干在实处推动走在前列,正努力将美好蓝图变为武汉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以更加全面的“稳”保障更高质量的“进”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武汉是如何理解和谋划的?
郭元强: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坚决扛起稳定宏观经济的政治责任。
一是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通过稳住一季度,稳住投资、稳住消费、稳住市场主体,努力实现量的快速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二是持续增强创新动能。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以更大力度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人才、加快成果转化、赋能经济发展,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三是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支柱产业,突破性发展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四是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枢纽链接优势,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
五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转化科教优势 引领创新发展
记者:作为科教大市的武汉,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把科教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郭元强:科教资源丰富是武汉发展的核心优势,也是武汉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的底气所在。武汉拥有高校92所,科研院所101家,院士81人,在校大学生超过130万人,国家级创新平台143个。
我们将把创新摆在事关全局的核心位置,突出提升创新策源功能、抓好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最优创新生态。
一是加快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规划,支持建设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围绕前沿领域,部署实施一批战略性、储备性研发项目。
二是全力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联动发展,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大力发展中试熟化基地、共性技术平台,努力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三是探索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高水平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聚焦“高精尖缺”,坚持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深入实施“武汉英才”等计划,让各类人才更好地创新创业。
四是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深化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打造全国重要的枢纽型技术要素市场,创设武汉知识产权法院。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创投基金作用,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雨后春笋般成长。
海报制作:卢哲、熊琦
视频记者:饶饶、潘志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