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加,很多人的胃肠道处于亚健康状态,常常会有慢性腹泻的发生。但是在大家平时的理解中,觉得自己就是拉肚子,有时候甚至没有腹痛,对自己的生活影响也不大,往往就不会积极地就医。 但实际上,慢性腹泻的不同病因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局,如果有一些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如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等,因为没有及时发现而延误了治疗,可能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 一般来说,如果腹泻症状持续 3 个月,夜间腹泻次数增加,体重明显减轻,并且伴随左下腹痛,排便后常常觉得排不干净,每次排便时有少量血迹,就需要警惕可能有左半结肠或直肠的病变。
腹泻伴随着5种情况
可能是疾病信号
对于慢性腹泻患者,如果出现不明原因腹泻且伴有消瘦、贫血、黑便、便血、腹部肿块等“报警症状”,千万不能忽视。 1、腹泻伴“消瘦” 如果没有特意减肥,在近 2 个月内体重下降 10斤以上,即使没有感到其它不适,也要引起高度重视。 常见消瘦的原因包括:糖尿病、甲亢、肺结核、恶性肿瘤等等。 糖尿病患者有多饮、多食、多尿,甲亢病人烦躁、易怒、双手震颤,肺结核患者有夜间低热及慢性咳嗽等,这些疾病都有可能伴随慢性腹泻症状。而恶性肿瘤,尤其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如胃癌、肠癌、胰腺癌等,也可能以不明原因的消瘦、腹泻为首发症状,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更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2、腹泻伴黑便和便血 黑便、血便都是消化道出血,常见于消化性溃疡、炎症、肿瘤、息肉、血管畸形等,当这些病变累及血管时就会出血。而出血部位不同会导致大便颜色不同。 上消化道出血的血液经过胃酸作用会变成咖啡色,血液在肠道内经过硫化物的作用会变成黑色,直肠、肛门的疾病出血才是鲜红色,但不是鲜红色的出血就是痔疮,有些时候直肠癌的表现也类似。 出血量大会危及生命容易引起重视,但是少量出血有可能是恶性肿瘤引起的,因此,不论出血量大小,都是消化道报警症状。少量出血时肉眼看大便颜色不会改变,仍呈黄色或黄褐色,不过大便隐血检查可以查出血量在 10~20ml以下的少量出血。 确定消化道出血前必须排除进食动物肝脏、动物血、黑色或红色食物如红色红龙果、桑葚及某些药物如铋剂引起的大便颜色改变。 3、腹泻伴贫血 贫血的临床表现是头晕、乏力、活动耐力下降、面色苍白等。长期的胃肠道慢性少量出血,可造成中重度贫血。一旦发生应及时就医,要警惕贫血不只是血液系统疾病,也可能是消化道慢性出血,或者癌症。 4、腹泻伴腹部包块 我们怎么完成腹部包块的自我检查呢?首先平躺在一张床上,双腿屈曲,让腹部肌肉放松,从腹部没有包块的地方开始摸起,逐步检査到有包块的地方。 一旦摸到包块,还需要触摸包块的大小、硬度、边界、有无压痛及包块能不能够被推动;有些患者一摸到腹部包块,就误以为癌症,特别害怕,但事实并非如此。
┃容易被误解的腹部“包块”:
1、左右肋弓交叉中间,就是大众常说的心窝部,常常能摸到硬块,这不是包块,这是骨头,称为胸骨柄的剑突,每个人都有,有些瘦的人明显点,有些人不是很明显,这是正常结构。
2、瘦的人腹壁脂肪薄,往往能够摸到腹部后壁的脊柱、骶骨岬,往往误以为肿块。
3、有时能摸到腹主动脉,也会被误以为是"搏动性包块",其动的频率与心跳是一致的。
4、轻轻触摸腹壁,有些人就能摸到花生米大小软软的结节,没疼没痒,这往往是皮下脂肪结节或脂肪瘤,问题不大,不需要特别处理。
5、左下腹有时能摸到腊肠型包块,解大便后消失,尤其是便秘的患者,这是粪块。
6、癌性包块,往往呈实质性,包块固定推不动,压之可以不痛,患者往往消瘦,甚至贫血。
但因为我们如果缺乏专业知识,往往很难区别腹部包块的性质,因此,在腹部摸到任何包块都要引起警惕,尤其是固定不动的包块,应立即找医生进一步确诊。
治疗腹泻,记住这2点
慢性腹泻的患者治疗,首先需要找到病因,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平时如果症状严重也可以用一些对症处理的药物。这些治疗方案的拟定都需要由医生来明确。 1、治疗基础疾病 慢性腹泻患者平时的健康管理,首先是要治疗好自己的基础疾病。比如糖尿病、甲亢、肝硬化等基础疾病容易合并腹泻,管理好基础疾病是慢性腹泻治疗的根本。 2、没有基础疾病,需对摄入的食物、药物进行管理 一些特定的食物成分能引起或加重慢性腹泻。 例如糖醇吸收不良,山梨糖醇、甘露醇和木糖醇是"无糖"口香糖和糖果中的甜味剂,过量摄入会导致腹泻;过量的膳食纤维摄入也会导致腹泻;还有些人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乳制品中的乳糖,进而引起乳糖吸收不良性腹泻。 一些药物的不当使用也可以引起腹泻。最常见的就是过量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之后引起的腹泻;其次是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也可以引起 20%的使用者腹泻;治疗痛风的药物秋水仙碱、一些调节精神心理的药物,比如舍曲林、一些化疗药物或者止痛药物比如阿司匹林、英太清等都可以引起腹泻。 所以对于慢性腹泻患者,医生鼓励患者在自己出现腹泻的时候,对饮食情况进行记录、总结。同时在使用药物的时候,第一是认真阅读说明书,第二是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来源:健康时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