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为人称道的珍鲜 不及英山一碗枞菇面

一锅枞菇面,两撮小葱花。

灶下添把火,飘香过邻家。

不等揭开盖,口水已流下。

小酌一杯酒,大口往嘴扒。

 

打个大饱嗝,又往北山爬。

——萝卜打油

农村长大的80后一代人,多少经历过一段物质较为匮乏的生活。小时候我们吃的零食,不是放在商店的柜台里,而是长在荆棘丛生的山林里。

比如你们现在喝的甜酒,是几十块或者几百块一瓶的葡萄酒。而那时候我们喝的甜酒就是这种长在山上的紫色的小花儿。将小花儿从花蒂抽出来放在嘴里吸一吸,会有一股清甜的味道掠过舌尖。

再比如这个,我们称之为糖梨儿,有的叫刺梨儿。这个东西藤上带刺儿,身上也带刺儿,摘下来还不好下嘴。最好的办法是在石头上把刺磨掉再吃,甜。

童年的这些零食,是伴随着记忆深藏在骨子里美味。抹不去,忘不掉。无论多少年,当你再次回到你熟悉的大山里,你就会找得到属于你童年气息的美食,包括茅草根、茅针、发粑菜籽、油茶桃、野山楂、刺泡儿等等。

美味一山总比一山高,人们追逐美食的脚步永无止境,但回过头来,世间始终你好。闯荡一圈回来,发现那些追逐于名利场上的山珍海味,终抵不过一碗枞菇面。最朴素的食材,往往是最动人的美味。因为这里有一段难忘的生活记忆,也有一份沉甸甸的亲情回味。

那时候,村里成群结队的孩子带着牛羊上山。扫雷般地顺着山坡寻找躲在草丛中的枞菇。一遍找一遍在嘴里念叨着:“枞菇儿躲,枞菇儿躲,躲来躲去躲给了我。”有时候恰巧一念叨,就真的发现枞菇儿了。我们把这个当做捡枞菇的秘密武器,我们相信心诚则灵。

回到家里,母亲把枞菇儿洗干净,切点半精办肥的肉先炒一炒,随后加枞菇儿一起煮一锅汤,再加上两个腌辣椒。一锅鲜美的枞菇汤就出炉了。汤开了之后,再下些手擀面,加一撮小葱花,香味四溢,热腾腾的枞菇面,闻着就流口水。这些都是原始的食材,但是母亲总是能用最简单的手法,做出最鲜美的味道。母亲去世后,这个味道就永远留在了记忆里。这辈子,永远再无法尝出那个味道。

周末,随妻子回到浠水,我们兴致盎然地跑到望江山上去捡枞菇。妻子是枞菇盲,捡了五个枞菇里面有四个是牛屎菇。后来在我的指导下,勉强才认识了枞菇的样子。半个小时的光景,我就找了大半袋,大大小小躲在草丛中的枞菇都没能逃出我的法眼。发到朋友圈后,我朋友笑我是好吃的人钻急。

其实,好吃又钻急的人未必会找枞菇。我这找枞菇的本领可是从小打下的基本功。找枞菇首先得学会看山,一般在招北的山上枞菇比较多,山的南面向阳的地方比较少,而且必须是在乍暖还寒的时候,下过一两场雨后,枞菇就从草里面冒出来了。而在同一座山上,有青苔出现的地方一定会有枞菇,枞菇不一定都长在松树脚下,往往杉树脚下也会常有枞菇出现。如果没找到枞菇,不妨念叨念叨前面教你的秘密武器——“枞菇儿躲,枞菇儿躲,躲来躲去躲给我”

十月小阳春,枞菇正当时。你回来了吗?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 谢 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