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示范的“中部样本”——来自魅力黄冈的时代报告

湖北黄冈,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魅力之城。

2018年以来,黄冈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结合扶贫攻坚、乡村振兴,努力克服疫情、汛情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奋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完成各项创建目标任务。

■ 履行主体责任,体制机制高位推进

黄冈是历史文化古城,也是全国著名的集中连片重点扶贫开发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没有文化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黄冈势在必行。

2017年8月,黄冈启动申报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随后,时任副市长陈家伟一行赴北京参加专家评审答辩。2018年4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发文,黄冈取得创建资格,全面打响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总体战、攻坚战。

2018年6月25日,在全市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动员大会上,时任黄冈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张社教的话掷地有声:"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市委、市政府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实现全面小康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省委、省政府对黄冈的重托和厚望。"

攻坚克难勇者胜,黄冈阔步前行在追梦的路上!

从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具体部署申报创建资格,到成立以市委副书记、市长邱丽新为组长的高规格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从与各县(市、区)签订责任状,到出台创建规划、领导小组议事规则、过程管理实施办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等30多份重要文件,从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将示范区创建列入工作报告和综合考核目标,到市人大、市政协就示范区创建开展专题调研、视察、协商,从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宣传部部长李初敏领衔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大改革项目,到市委常委对各(县、区)创建工作实行包保责任制,一项项"硬核"措施密集推出,黄冈势在必得,信心坚定。

3年来,黄冈根据第四批示范区创建标准(中部)和创建规划,围绕实施"1+N"标准体系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数字文化空间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宣传普及"六大工程",实行清单管理,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示范区创建如浩荡东风,吹遍鄂东大地。

2019年9月,黄冈顺利通过示范区创建中期评估,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今年6月,黄冈召开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电视电话会,针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短板,画出补齐的"硬杠杠"。不久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专家率湖北省中期督查组到黄冈复查,认为黄冈创建工作创新实践效果显著,初步形成创新示范样板。

■ 落实目标任务,创建工作成效明显

"思路决定出路。"黄冈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建学说,"这几年,黄冈按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达标、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面提升、公共文化保障机制全面完善的创建思路,补短板、强弱项,示范区创建取得突破性进展。"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达标。东坡文化主题公园遗爱湖公园建成开放,黄冈市科技馆、遗爱湖美术馆、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苏东坡纪念馆、黄冈市体育中心建成投入使用,黄冈市群众艺术馆全面提档升级,对面墩汉墓遗址博物馆主体工程完工,包括市图书馆、市规划馆、市科技馆、市青少年宫等八馆在内的市综合馆正抓紧建设。红安、武穴、黄梅3县(市)文化中心,麻城市图书馆,浠水县杂技馆,罗田县图书馆、县文化馆建成投入使用,蕲春县文化中心、浠水县数字图书馆、英山县才知文化广场主体工程完工,黄州区图书馆动工建设。新建、改扩建乡镇综合文化站87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105个、村级文体广场3161个、百姓舞台2070个。遍布城乡的文化场所形成百姓共享文化权益的"十分钟文化圈"。

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全面加强。通过公开招聘、绿色通道等引进一批文化艺术急需专业人才,培养一批文艺骨干。通过县聘乡用、文化志愿服务、公益性岗位等,落实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3名工作人员要求,以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网格员兼任等,落实财政补贴的村级文化管理员4074名,壮大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全市业余文化骨干、文化志愿者达2万余人,1万多支社会文艺团队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了基层,扮靓了乡村。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面提升。实施《黄冈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平均每册书年流通率、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送戏下乡、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等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创建要求。实施图书馆总分馆"1+10+N"建设模式,黄冈市图书馆与10个县(市、区)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建设"图书馆+高校、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村(社区)"等模式的分馆(点)近200个。实施文化馆总分馆"中心+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建设模式,文化馆分馆实现乡镇全覆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每年接待读者、观众、游客近2000万人次。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出黄梅戏《疫·春》《我的乡村我的亲》《槐花谣》《大别山母亲》《桃花开了》《青铜恋歌》《扶贫新郎》,楚剧《围猎》,东路花《麻乡约》《江姐》,大型原创音乐剧《红安回响》,电影《马兰花开》《传灯》《东坡》,长篇小说《最后的乡绅》等精品佳作。将现代科学技术及传播手段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黄冈文旅云平台,开通"一部手机游黄冈",实现公共文化数字化,智慧生活触手可及。引进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运营黄梅戏大剧院,打造"高贵不贵"的黄冈模式。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均设置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开辟"绿色通道",保障残疾人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一项项文化惠民工程释放出无限活力,百姓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中向着美好生活迈进。

公共文化保障机制全面健全。完善投入保障、服务管理、协调联动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生动局面。通过预算安排、盘活存量等方式,从有限财力中挤出资金,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落实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配套经费、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新增图书购置经费和示范区创建工作经费。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管理运行机制,完成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和总分馆制改革。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建立健全群众评价机制,引进第三方机构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管理、运行、效能进行独立评估。文化就像一粒饱满的种子,在阳光雨露的照耀、滋润下,在黄冈这片古老而又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 强化制度引领,特色亮点频现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农村。

黄冈紧盯城乡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农村为重点,把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作为文化小康建设和贫困村脱贫出列的重要内容,从制度设计引领入手,以强化组织载体、活动载体和空间载体为核心,打造黄冈特色的城乡文化组织机制、文化活动机制、文化扶贫机制、公共文化空间管理机制,整体联动,整县推进。"在国内同类城市和中部地区具有示范带动效应。"黄冈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柳长青说。

形成四级文化活动品牌体系,夯实城乡群众文化活动载体。依托红色、绿色、人文等特色文化资源,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构建以大别山文化旅游节、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东坡文化节、鄂东民歌大奖赛、群众广场舞展演、地标优品博览会等为龙头,以县、乡、村各类文化旅游节、文化节、艺术节、村歌大赛为支撑的市、县、乡、村四级活动品牌体系,催生60多种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为文旅强市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形成文旅融合助推脱贫攻坚机制,切实发挥文化富民育民作用。依托特色文化活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文旅相融互促,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文化产业,构建以文化吸引人群、以旅游带动人流、以康养提升人气、以商业促进消费发展体系,催生文旅融合新业态。采取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健全完善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机制,有效推进旅游扶贫。推进"文化成景区",利用文物遗迹、文化遗产及博物馆、非遗展示馆、游客接待中心、景区等场所开展特色旅游,打造"游客接待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耕文化展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景区+乡村工匠学校"融合建设新模式。

形成文化建设军民融合发展机制,传承红色文化基因。高标准建设50个军地文化活动场馆、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成为黄冈国防教育的新地标。实施红色文化"云"工程,建成黄冈红色文化数字馆。编印"三个100"教育资料,探索"四条红色之旅",开展"三学""六红"文化活动,点亮"红"字招牌。军地双方定期开展联动,打造了一批叫得响的文艺节目和文艺骨干。文化建设军民融合资源共建共享经验在全国交流推广。

形成传统文化空间创造性转换机制,拓展乡村公共文化阵地。围绕强化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载体建设,形成传统祠堂向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场所转化机制。以推进核心价值观进祠堂、传统文化进祠堂、文化活动进祠堂、组织管理进祠堂的"四进"为抓手,861处农村宗族祠堂转化为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红白喜事理事会、道德教育基地、村情村史陈列室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以祠堂卫生有人管、文化活动有人抓、红白喜事有人办、矛盾纠纷有人调、先进典型有人推的"五有"为主要内容,开展红白喜事、戏曲、文艺活动、村民议事、集会及放映电影、展览展示等群众文化活动,促进乡风文明。

形成非常态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应急新模式,助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应急模式,网上不闭馆,服务不打烊,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线上"云"活动300余场,创作推出音乐、美术、书法、诗歌、散文、快板、摄影、曲艺作品1000余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线上线下双轮驱动,保障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及时推出"惠游湖北乐游黄冈"活动,63家A级旅游景区对全国疫情低风险地区游客实行免费开放,推动文旅市场复苏回暖。

风从大别起,文自黄冈兴。3年来,黄冈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经历了一次大考,可以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黄冈市委常委、副市长董波表示,"十四五"时期,黄冈将按照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的要求,认真抓好示范区创建后续工作,进一步落实政府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一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探索新经验,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国家示范的"中部样本"。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谢梓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