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发布!未来10年,湖北迎重大机遇

9月4日

湖北省政府网发布了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年)的通知》

↓↓

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湖北实际应用场景广、产业生态体系全、研发基础能力强的独特优势,加快湖北人工智能的前瞻性布局。以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催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坚持人工智能产业培育、开放创新、环境支撑、全面融合“四位一体”统筹推进,将湖北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新高地,为构建智能化和现代化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和强大支撑。

规划还有哪些亮点?未来10年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一起来看看吧!

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

到2022年,人工智能发展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示范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初步形成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及产业集聚区。

——关键技术实现多点突破。深度学习、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传感器、神经网络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创新生态体系,将武汉打造成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区。

——重点应用场景取得重要进展。在智能制造、智能教育、智能环保、智慧城市、智能政务等重点领域形成特色应用,实施100个以上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培育一批专注深度应用场景的创新型企业,形成10家以上国内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企业。

——人工智能成为经济新增长点。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能力快速提升,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初步形成人工智能服务和引领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

中期目标

到2025年,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生态体系渐趋完善,在人工智能基础前沿理论、核心技术、支撑平台、创新应用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人工智能总体技术与产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理论和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深度学习、类脑智能、群体智能理论、跨媒体感知、跨媒体分析推理、自主无人智能等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取得一批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引领性研究成果。

——形成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发展格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诸多领域形成深度融合发展局面。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创新生态体系更趋完善。打造若干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示范应用产业集群,形成30家以上国内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企业。

——经济增长引擎作用不断提升。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及经济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6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6000亿元。

远期目标

到2030年,构建成熟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形成关键技术领先、特色应用引领、软件硬件均衡发展的产业体系。新一代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若干人工智能融合应用重点领域涌现一批国际知名企业,产业集群吸引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明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成为湖北新的经济支柱产业。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8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2万亿元,形成50家以上国内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企业。

拓展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场景

发挥好人工智能溢出带动性强的“头雁”效应,聚焦在经济生产、群众生活、政务服务等领域的十大重点应用场景,形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智能化环境,全面提升全省社会生产效率和民生保障水平。

01

加速融合助力供给侧改革

促进人工智能与生产生活融合创新,将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作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新突破口。

智能制造

推动省内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鼓励企业通过设施设备上云、管理系统上云、业务应用上云等多种方式加快进行数字化改造,形成智能化发展基础能力。

智能农业

推广农业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智能化农业装备、农机田间作业自主系统等,提升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围绕湖北龙虾、柑橘、香菇、茶叶、蔬菜、畜禽等特色产业链和“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链,开展智能农场、智能畜禽养殖场、智能渔场、智能果园、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集成应用示范。

智能商务

鼓励跨媒体分析与推理、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等新技术在商务领域应用,推广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商务服务与决策系统。

02

广泛应用改善民生保障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智能服务体系,着力破解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难点问题。

智能健康

加快建设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利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推动人工智能诊疗新模式,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和健康服务体系。利用图像识别、认知计算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提升诊疗辅助、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搭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公共卫生健康监控平台,建立传染病人工智能预警及监测机制。

智能文旅

研发引领文化和旅游消费新趋势的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沉浸式体验平台、应用软件及辅助工具。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游戏开发、影视动漫、文学创作、主题乐园及全域旅游等领域开展行业示范应用,提高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等博物馆以及各类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构建神农架、武当山、黄鹤楼、武汉东湖、三峡大坝、恩施大峡谷等著名文化与旅游资源三维模型资源库,结合预判式自动推荐、模拟服务系统等技术,提升文化旅游智能化水平。

智能教育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育教学环境。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加快建设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医院)等智能学习空间。

智能环保

基于环保大数据平台体系,完善涵盖大气、水、危废等领域的智能环境监测网络和服务平台。

03

强化提升促进政务增效

围绕行政管理、城市管理、交通治理等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领域,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人工智能技术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

智能政务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政务服务”为突破口,基于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互联网+监管”平台,搭建适于政府服务与决策的智能化政务服务平台,提升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公共需求精准预测和智慧化服务水平。

推动自然语言处理、服务机器人在网上办事大厅、鄂汇办APP、政府热线、门户网站、服务窗口的应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支持武汉市民之家、楚天云作为试点开展智能政务服务,大幅提高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以及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程度。

智慧城市

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城市管理,打造以人为本、数据驱动、精准治理、惠及全民的新型智慧城市系统。

智能交通

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车联网与交通路网协同优化研究,开展城市及高速交通道路的智能感知、预测、区域控制和疏导等应用,建立拥堵模型,实现路况预测、交通引导系统、道路管控等智能化。发挥湖北在测绘、高精度地图、卫星导航等领域的优势,研究建立基于5G的车辆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技术体系。开展智能驾驶、智慧路网、绿色用车、便捷停车、交通状态智慧管理等智能交通应用示范,促进省内智能交通领域创新企业快速成长。

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发展

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坚持人工智能研发攻关、产品应用、产业培育和空间布局全面推进,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技术供给和市场需求互动演进,以技术突破推动领域应用和产业升级,以产业集群促进资源配置和产业生态优化。

01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1、强化应用与前沿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应用基础理论瓶颈,加强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人机混合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与决策等基础理论研究;前瞻布局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量子智能计算等跨领域基础理论研究。

2、突破一批重点关键技术瓶颈。推进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部署,以算法为核心,以数据和硬件为基础,重点提升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运动执行、人机交互能力,形成湖北特色优势关键技术体系。

02

培育发展智能产品

1.发展智能控制产品。研发并应用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人机交互、灵活精准控制等特征的智能化设备,重点聚焦无人机、无人船、智能网联汽车、数控装置、机器人等优势领域。

2.突破智能芯片产品。充分发挥湖北芯片优势,围绕国家存储器基地构建存储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晶圆制造与测试为一体的人工智能硬件支撑,通过叠加地理信息、自动控制等湖北特色优势技术,开发基于新业态、新应用的信息处理、传感器、新型存储等关键芯片。

3.打造智能制造产品。充分利用湖北汽车、船舶、电力、食品等优势产业基础,纵向拓展智能产品应用场景,丰富适用于优势制造业应用场景的各类人工智能产品,提高智能服务水平,促进应用场景智能化、人性化升级。重点推动智能辅助驾驶、复杂环境感知、车载智能设备等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品研发生产。

4.丰富智能家居产品。推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搜索、自动控制等技术在智能家居产品的广泛应用。

5.培育智能建造产品。发挥湖北在道路、桥隧等建筑领域的领先优势,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等重点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推动创新型产品与服务的开发,加快发展智能建筑和智能城市基础设施。

03

加快企业体系形成

1.支持优势企业发展。开展人工智能企业树标提质行动,集中力量在智能控制、图像识别、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湖北优势企业集中的领域,加快打造一批人工智能优势企业和特色品牌。

2.深化创业企业培育。以双创示范基地为载体,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创新创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引进一批国内外创业孵化资源,搭建人工智能领域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人工智能众创空间。

3.加快领军企业引进。充分发挥湖北高等院校众多、人才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大等优势,利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平台,提高湖北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吸引领军企业来湖北发展。

04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1.布局产业发展空间。紧密结合湖北现有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构建以武汉为中心、襄阳和宜昌为副中心的湖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辐射圈。

2.打造光谷龙头基地。依托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光电子信息、生物健康、智能产业等主导产业的先发优势以及人才、技术、资本、企业等要素资源密集优势,通过招引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军企业、联合共建高水平人工智能研发机构等方式,重点围绕信息、健康等优势产业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转化,着力将光谷建设成为集前沿研究、成果转化、创业孵化、融合发展于一体,具有国内一流竞争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3.构建创新引领示范园。布局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群,支持襄阳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园建设,支持各市(州)基于大数据、云计算、车联网、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建设一批人工智能特色示范园区。

营造开放创新发展生态

整体提升人工智能行业创新支撑能力,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研发成本,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研发平台,搭建数据开放平台、开源开放共性技术平台,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人才要素等创新资源集聚。

01

建设协同创新研发平台

重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联合人工智能企业建立有利于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实验室等技术研发平台,支持高校、企业申报国家级科研平台,促进人工智能前沿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开发研究。

02

加快数据资源共享开放

针对制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数据孤岛”问题,探索建立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鼓励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单位开放自有数据、提供数据服务,引导形成安全、合规、高效的数据共享开放体系。

03

建设开源共性技术生态

支持开源开发平台、开放技术网络和开源社区建设,建设面向人工智能的开源软硬件省级基础平台。探索利用“揭榜挂帅”机制,搭建技术供需对接平台,加强人工智能关键共性软件的技术攻关和硬件的研发。

04

构建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引导和鼓励高校设立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支持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构建政产学研用联动的人才需求对接和定向培养机制,依托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以及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科教资源,加大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力度,构建面向产业发展前沿的多层次、高质量人才团队。

05

打造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构建“人工智能+X”行业融合服务平台,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农业、制造业等领域发展的支撑。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求,培育和引进一批检验评测、人员培训、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机构,加快建设一批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人工智能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06

建立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注重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技术研发,强化人工智能产品和系统网络安全防护。加强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技术标准制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人工智能通用安全技术标准制定,建立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技术标准体系。

保障措施

01

加强统筹协调

在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下,建立由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牵头的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厅际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制定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进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实施。

02

强化政策支持

完善人工智能发展扶持政策,严格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统筹利用各类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人力资源等要素投向,加快建设开放、包容、多元的创新生态和资源高效流动的制度环境。组织实施一批人工智能科技重大专项,加强与国家“1+N”人工智能项目群的衔接。降低“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门槛,推动人工智能在重点领域的试点示范。对人工智能企业合法运用公共数据采取包容审慎监管。

03

基础设施保障

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泛在、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5G网络部署,分步建设5G基站,加快5G规模组网,推动实时协同的人工智能5G增强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动固定宽带和移动宽带均迈入千兆(G比特)时代,为高带宽应用创新和推广提供基础网络保障。

04

深化开放合作

构建链接全球人工智能高端创新资源的合作网络,畅通与国内外知名创新中心、协会组织和行业机构的交流渠道,鼓励省内企业与国内外相关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研发合作,促进产业和应用协同发展。


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编辑:熊文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