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 “和平方舟”的和平魅力

蓝色大洋上,“和平方舟”破浪而来。船身上那个巨大的红十字标识,在晴空下格外醒目。

蓝色星球上,这艘船所到之处,留下一路赞誉——“感谢中国”是最多的赞美,“中国是好朋友、好兄弟”是最多的评价,“希望‘和平方舟’再来”是最多的期盼。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究竟是怎样一艘船,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魅力?

“当海螺吹响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中国朋友”

在“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内,有一面令所有船员为之骄傲的文化墙——

红棕色的木质底面上,镶嵌着一个个闪耀金属光泽的徽章。这是入列11年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勇闯大洋、“邂逅”各国军舰的独特留念。

“这面墙记录着医院船曾经去过哪些国家,参加过哪些任务,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望着满墙的舰徽,任务指挥员感慨道,“如今,世界各国的很多军舰上也同样有我们‘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舰徽!”

当国外友人看到这份“沉甸甸”“亮闪闪”的履历时,也更能体会“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使命之重。在这艘医院船上,成百上千的外国病患在中国海军医护人员的悉心诊疗下,告别了病痛。

汤加一名青年子弹入体4年,因靠近心脏手术风险大,多次求医未果。船上医务人员精准定位,仅用23分钟就将他体内的子弹取出。

格林纳达的女患者格瑞斯林,经过海上医院船医生的手术治疗恢复光明,重新看清阳光明媚的世界。

斐济小女孩戴安娜,在“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医生的精心治疗下,下肢的畸形被成功修复……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这样感人的故事很多很多。对到访国的民众而言,他们中的许多人原来或许对中国并没有太多了解。但现在,“中国人”和“中国”在他们心中有了具体的形象——

那些穿着蓝色迷彩、面带亲切笑容的军人,就是中国人;那些身着白大褂、妙手回春的海军医生,就是中国人;那艘传递和平希望、播撒健康幸福的“大白船”,就是中国……

2017年,医院船访问加蓬,恰逢中国国庆节和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日子里,医护人员不仅没有停诊,反而满负荷工作,累计诊疗6092人次,辅助检查3554人次,手术43例。

加蓬政府高级官员深受感动,为“和平方舟”号医院船11名任务官兵授予国家荣誉勋章。

同样被感动的,还有“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的所有官兵。

医院船战士郅东亮忘不了——在塞拉利昂,一名当地人拿着烤好的木薯追着他们跑。大家以为他想卖木薯,就问多少钱。他说:“中国人免费。”

时任医院船船长章荣华忘不了——在瓦努阿图,“和平方舟”号医院船鸣笛起航,当地民众驾着小船送行,一边唱歌一边向大海里撒下朵朵鲜花。

医院船军医蔡金辉忘不了——在肯尼亚,“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缓缓驶离时,码头上突然出现一支插着五星红旗的摩托车队,前后足有1公里长。

时任指挥员忘不了——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帕皮提港,当地民众为中国海军送行。一位民众代表将一个大海螺递到他手上,深情地说:“当海螺吹响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中国朋友……”

驶离莱特湾,“和平方舟”满载着一船茉莉花香起航

2013年夏天,“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赴文莱,参加东盟“10+8”防长扩大会人道主义援助救灾联合实兵演练。医院船在演练中的精彩表现,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的医院船一定会在未来的人道主义援助中发挥重要作用。”

没想到,“未来”很快成为现实。同年11月,菲律宾遭受超强台风“海燕”袭击,海啸席卷了莱特湾海岸,道路上满是泥泞,椰子树被吹得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近岸的建筑许多都成了危房。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临危受命,疾驰救援。当时,码头已经被毁,医院船无法靠岸,只能在莱特湾抛锚。医护人员换乘小艇上岸,争分夺秒开展救援。

时任海上医院院长孙涛还记得,他们上岸时已是下午4点。面对灾民,孙涛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解释:“我们是中国政府派来帮助你们的,我们医院船上有良好的环境和设备,我们的医护人员有能力救治你们。”

真诚的爱心和善意,隔山隔海也会获得友爱的回应。第二天,官兵再次来到码头时,一些孩子主动跑了过来。随后,附近的居民也凑了过来,帮着一起抢修码头。

生命,有时是新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有时是衰弱脉搏的再一次起跳,有时是照进绝境的一束阳光。

救援期间,“和平方舟”上一共诞生了4名菲律宾新生儿。护士长蔡伟萍亲手为第一个降临的新生儿赶制出几件衣服,孩子的父亲为此感激不已。

在那次救援行动中,“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共接诊2208名患者,手术44例,辅助检查1482人次,为2600余名灾民送医送药,被当地媒体称赞为“莱特湾上的生命之舟”。菲律宾政府向“和平方舟”号医院船颁发证书,并专门书面致谢中国政府,表达对此次救援行动的深深感激。

许多被治愈的患者将采撷来的一捧捧茉莉花,送上船来。任务完成,“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满载着茉莉花香起航。

馥郁的芬芳中,年轻女卫生员张新成将一枚吊坠紧紧握在手中。

离开码头前,一名五六岁的菲律宾男孩找到这个几天来和他朝夕相处的中国女兵,从脖子上摘下自己随身佩戴的一枚吊坠,递到张新成手上。小小的金属吊坠,仿佛还带着小男孩的体温。

航行万里,服务万里,一幅幅爱与温暖的画面嵌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世界航迹。

美国海军同行称赞:“你的手术太棒了,我给你打满分。”

在抵达菲律宾莱特湾前,“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集结——在刚刚完成持续125天的“和谐使命-2013”任务的情况下,48小时内完成1400多种医疗物资和100多台携行医疗设备的装载,人员迅速就位,仅用77小时便驶达目的地。

这次紧急救援实战,对“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卫勤保障能力,是一次重要的检验和锻炼。“大到岸上医院帐篷的规格,小到骨科用来固定的钢板储备,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这次任务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项工作。”孙涛回忆说。

经过一次次任务锤炼,“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不断成长。“你的手术太棒了,我给你打满分。”面对美国海军“仁慈”号医院船海上医院副院长维勒的赞扬,刚走下手术台的“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外科医生张剑微微一笑。

2014年7月20日,医院船参加“环太平洋-2014”军演,正在“仁慈”号驻船见学的张剑,担任腹部枪击“伤员”抢救手术的主刀。在美方外科医生、麻醉师等6名助手的配合下,张剑迅速完成模拟脏器腹腔探查、脾出血控制、污染处理、临时关腹等步骤的操作,被演练评估组一致评为满分。

在“和谐使命-2018”任务中,海上医院超声诊断科医生赵佳琦,前往斐济瓦图莱莱岛执行任务。乘坐直升机飞行100多公里后,赵佳琦和战友们终于抵达这座小岛。岛上有800多名村民,却仅有1名医生。以前,坐在繁华都市的现代化医院诊室中,赵佳琦从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在这样简陋的草棚屋内当医生。最终,凭借扎实的专业实力,赵佳琦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这份自信,源于官兵背后雄厚的国家综合实力。

在“环太平洋-2014”军演中,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一名卫生部门主管登上“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看着整洁明亮、布满精密尖端设备的手术室,他忍不住感叹:“我真想在这个手术室里做一场手术!”

赵佳琦对此也有切身感受。那一次,她带着2台新型便携式B超设备,赴巴布亚新几内亚等10国执行“和谐使命-2018”任务。到访国的医护人员登船参观时发现,中国军医手中这台便携设备上,装有远程会诊系统,可以直接连线中国的大医院,甚至比固定式大型设备更先进。

外方代表发出惊叹:“真厉害!这是哪里生产的?”“这是我们中国自己制造的。”赵佳琦自豪地回答。

一个瓦努阿图女孩,有了一个美丽的中国名字

2017年,“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到访塞拉利昂。医院船官兵来到当地一个体育场对患者进行初步分诊。没想到,体育场里很快涌进两三千名患者。

担任分诊组组长的朱仁心教授,用手势把候诊的人潮“梳理”成有序的队列。排队的病人每人拿到一张分诊单。小小的卡片上,蓝色的印章勾勒出“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形状。

中午,一场大雨让体育场变得泥泞不堪,可全场民众仍然安静地坐在原地,耐心等待着中国军医的诊疗。

“信任,是一种特别温馨的力量。” 时任海上医院医务主任的毛志国手机中,定格了一对外国双胞胎女孩的笑脸。在大洋洲的一个岛国,两个扎着小辫的小女孩登上医院船参观。她们一人抱着一个船上医务人员送的大熊猫玩偶,兴高采烈地跟着妈妈一起走向舷梯。码头上,等待排队登船的外国民众忍不住掏出手机,拍下这一幕。

“我想,她们回到学校会给小伙伴们讲起‘和平方舟’,讲起遥远而美好的中国。”毛志国回忆说。

每到一国,任务官兵还会深入当地社区、学校、村庄、残障中心、孤儿院、养老院等地进行诊疗慰问和文化联谊,用实际行动传递中国温度,展示中国形象。

那天,“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到访安提瓜和巴布达。当地儿童康复中心有个名叫柯枫的男孩非常喜欢画画,而医院船船员桂江波也是美术爱好者。在康复中心,桂江波与柯枫共同完成了一幅画作——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和洁白的和平鸽为主题,祝愿世界和平,见证彼此友谊。

“祝你生日快乐,梦想花开!”得知柯枫即将过生日,作为医院船炊事员的桂江波还专门制作了一个红色的心形蛋糕。

2018年7月,“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派出健康宣教小分队,来到瓦努阿图的维拉残障中心。一位女孩由此喜欢上了中国书法,她还想给自己取一个中国名字。

女军医缪雪蓉轻轻握住女孩的右手,引导她用柔软的毛笔在古香古色的中国团扇绢面上落墨,一笔一画写下“阿香”两个字。

阿香握着中国团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从此,在这个遥远的南太平洋岛国上,这位瓦努阿图女孩,有了一个美丽的中国名字。

本文刊于2019年12月14日《解放军报》“01、02”版

图片来源于中国军网

解放军报记者:高立英 陈国全 杨悦

中国军网记者:孙伟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