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架南北,天河通水来。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5周年的日子,滚滚清流,不舍昼夜,从江都抽水站、丹江口水库一路北上,润泽华北大地。
这是一个跨越世纪的调水梦。从设想到论证,再到实施,历时近70年,中华民族实现了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南水如约而至。这项伟大工程的成功,充分体现了中国智慧,彰显了大国实力,证明了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巨大优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枢纽工程。
据水利部南水北调司消息,截至11月19日,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297.1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累计调水到山东39.11亿立方米,中线累计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调水258.07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在保障工程沿线居民用水,治理地下水超采、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沿线老百姓在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等方面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升。
百姓幸福感大幅提升
喝好水关系百姓的幸福感。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提高了受水区4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保证率,改善了供水水质,成为工程沿线城市的“主力”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亿人。
在北京,南水占主城区自来水供水量的73%,自来水的硬度从每升380毫克下降到每升120毫克至130毫克,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在天津,14个行政区居民供水100%为南水,南水已成为天津供水的“生命线”;在河南,受水区37个市县全部通水,郑州中心城区自来水8成以上为南水,夏季用水高峰期群众告别了半夜接水;在河北的石家庄、廊坊等80个市县区用上南水,特别是黑龙港地区500多万人告别了高氟水、苦咸水……
有专家表示,南水北调工程不是一般意义的水利工程,它承担了供水与探索解决生态问题的双重责任。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境内的丹江口库区景色。
南水给沿线百姓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汩汩清水就是最好的见证: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东线一期工程输水干线水质全部达标,并持续稳定保持在地表水水质Ⅲ类以上;中线水源区水质总体向好,输水水质一直优于Ⅱ类。
生态效益逐步扩大
我国北方缺水问题由来已久,制约着华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5年来,水利部综合考虑防洪安全、水源区和受水区供水等因素,在补充河湖水源、回补地下水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不断推进,工程生态环境效益正逐步扩大。在东线,先后通过干线工程引长江水、引黄河水向南四湖、东平湖补水2亿多立方米,极大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在中线,从2018年起,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补水总量25.44亿立方米。其中,通过向白河、清河等30余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使河北省12条天然河道得以阶段性恢复,区域水环境大幅改善。
↑丹江口水库大坝。
南水来之不易,平衡好南水北调工程生活供水和生态补水的关系,是水利人不可回避的课题。以北京为例,南水抵达北京后不仅进入市政管网进行日常的城市供水,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对水源地进行“反向回补”。
所谓“反向回补”,是指一部分南水将被输送至北京的水源地密云水库和回补地下水,将这部分水蓄存起来。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市地下水水位从2016年止跌回升,平原地区地下水水位3年累计回升2.88米。
地下水位回升,对一个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城市而言意义非凡。这是南水北调给北京供水格局和用水方式带来的深刻变化。
运管水平持续向好
南水北调,关键在水质,成败也在水质。
治污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点,也是难点。基于“先治污后调水”的原则,在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前,全线氨氮入河量须削减2.8万吨,削减率为84%,这在世界治污史上也没有先例。
为保障南水北调一湖清水永续北上,水质达标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各地的“硬约束”。
整条干线的水质安全离不开自动监测站的“火眼金睛”。全面通水5年来,东线一期工程设置了9个人工监测断面和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中线一期工程在渠首、河南、河北、天津分别建设了设备先进的水质监测实验室,持续跟踪总干渠输水水质。
↑位于安康市境内的汉江瀛湖。
近年来,自动监测系统在设备上进一步优化。原先的监测系统只是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校核和分析,现在系统的模块还可以预测哪里的水质有污染、分析存疑数据等。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工程质量和水质均经受住了检验,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工程。
让南水永续润泽北方大地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显著优势。南水北调,跨越大半个中国,涉及沿线9个省市,各地情况不同、禀赋各异,必须统筹兼顾、各方协调。经过50年充分论证,工程指挥部门从50多个规划方案中科学比选,东、中、西3条调水线路逐渐清晰,一张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一起构成的四横三纵的大水网编织而成。也正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后,我国才正式具备了优化水资源配置的能力。
作为世界上工程实施难度最高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千里调水的背后,是无数智慧与汗水的凝结。1000多家参建单位,扎根在近3000公里的工地现场,攻克一个个世界级难关;有关部门和沿线9个省市干部群众全力保障工程推进、20余万建设大军艰苦奋战、40余万移民舍家为国。实现世纪调水梦,正是全国上下连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让创新活力充分展现,让一切创造的动力竞相迸发的最好例证。
作为世界上覆盖区域最广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福祉的显著优势。南水北调工程所经之地,有政治文化中心,有粮食生产基地,有地下水超采的创伤之地。如今,南水所到之处,水丰了、河清了、景美了,从原来的水源补充,逐步成为沿线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水源……这一切无处不体现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增强了更多百姓的获得感。
水资源格局决定着发展格局。作为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工程为黄淮海流域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提供了强大保障,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指引下,南来之水必将为沿线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注入充沛水动能,筑牢强劲水根基。南水北调工程,也必将是持续造福民生的“国之重器”。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毛紫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