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今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通知》提到,“要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制度……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改变简单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方式。”此后,上海、浙江、北京等地区相继启动新高考改革。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14个省市成为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近日,在GES2019未来教育大会新高考改革圆桌论坛上,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教育学院研究员秦春华表示,高考改革的重点在于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并且真正重视起来。
为何在高考录取环节要启动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包含什么内容、标准及量化考核?学校在育人过程中,应如何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又应该如何去适应新高考的需求变化?
实行多元评价,不唯分数论
高考改革向来“牵一发而动全身”,此次高考制度改革规模较大、涉及面较广、任务十分艰巨。作为2014年全国试点地区,上海、浙江率先启动新高考改革。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地也于2017年加入第二批试点行列,之后改革陆续在全国铺开。
2014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明确规定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5个方面: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
据了解,目前综合素质评价是新高考改革“两依据一参考”中的“参考”,上海、浙江均建立了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并供高校招生参考使用,使以往一次性、终结性的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这样的改革是为打破单一的分数标准,改变传统高考中的“唯分数论”倾向,建立更加多元的评价体系,用多把尺子“量”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不是通过为每个学生“打分”来进行比较,而是记录每个学生的成长和特点,是从“优秀水平”到“个性展示”的转变。主要方式按高考成绩和大学面试成绩的比例来录取。
引导综合素质培养
目前全国还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尚未启动新高考改革,这些省份将采取哪种模式,颇令人们关注。
熊丙奇介绍,上海的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方式,是在高考录取之前,增设一个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批次,可由42所“双一流”大学参加录取,在高考前发布招生简章,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业与综合素质发展情况进行申请,学校审核材料后给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填报志愿的资格,获得资格的学生在高考成绩公布后,根据高考分数和获得志愿填报资格的情况,填报综合素质评价志愿,高校结合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被录取的学生将不再填报后续志愿。这一录取方式,有利于丰富多元评价体系,引导中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熊丙奇进一步说,在这一录取方式运作成熟后,可以进一步推进“学校自主提出申请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可自主申请多所高校,高校独立进行评价、录取,一名学生可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再做出选择”的录取方式。这就充分落实了学校自主权,也扩大了学生选择权。基于这样的录取方式,再进行科目改革,其中价值也就充分体现出来。不同大学、专业在招生时,会自主提出对不同科目与成绩的要求,学生则根据大学、专业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学科与课程。
随着素质评价的推进,学校及学生应该如何做呢?“高中须在教学中重视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公益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拓展课的训练等。而学生现在显然不能只追求获得高考高分,必须在中学期间重视自身的综合素质发展,包括投入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公益,参加科创营,进行校外能力拓展等。”熊丙奇说。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 毛紫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