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红色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星火的人民力量——走出两支红军长征队伍的红安传奇
我市是黄麻起义的发生地和鄂豫皖苏区的核心地带,是党领导开展全国土地革命战争、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发展人民革命力量的重要地区之一;参加长征的4支红军队伍中,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均诞生于我市,在长征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为长征胜利和新中国成立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结合中宣部开展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黄冈新闻综合广播在《黄冈新闻》节目中开辟《探索红色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栏目,推出“不忘初心追寻革命先辈足迹”系列报道。今天播送第一篇红色星火的人民力量——走出两支红军长征队伍的红安传奇。
(黄安谣)“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绵延近400公里的大别山,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驻地所在。以红安为中心鄂豫皖作为红军摇篮之一,参加长征的四支红军部队中的红二十五军和红四方面军都源于此。红安县档案馆馆长辛向阳:“红军当时长征有四支部队,一、二、四方面军加上红二十五军。那么四支部队是有两支部队在红安七里坪组建的,特别是红四方面军,她最早的来源是黄麻起义后成立的工农革命军鄂东军,那个就是红四方面军最早的起点。”
红安,这座城以“红”命名,“红军”从这里诞生。
长征路上,有一支红军主力部队后发而先至,最先到达陕北。而且人数不减反增,一路播下红军火种,为中国革命建立了特殊的功勋。这支部队就是红二十五军。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率先到达陕甘苏区,被毛泽东誉为“中央红军之向导”。
在漫漫征途中,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一面同围追堵截的敌人浴血奋战,一面还要同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做斗争。历经重重困难,肩上的红旗,却一时一刻都没有放下。
有一组数据,令人肃然起敬:在红四方面军的序列里,曾经每3名红军战士中就有1名是红安人,每牺牲的4名红军英烈中就有1名是红安籍。
“早起开财门,红日往上升,今日送郎当红军,小妹喜在心,昨天到邻村,借来米一升,做成白米饭,吃饱好登程......”
《送郎当红军》《八月桂花遍地开》等500多首革命歌谣也流传在鄂豫皖苏区。这些红色歌谣,飞出了鄂豫皖,成为长征路上的经典。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啊张灯又结彩,光辉灿烂出现新世界......”
经过一代代人的传唱,今天,红色歌曲已经深入到红安、麻城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有一种精神,让人为之动容。黄冈市委常委、红安县委书记余学武:“想起黄麻起义,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红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命,不要家,先后为革命牺牲了14万优秀儿女,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红军部队。”
在大别山区,仅红安县就有14万人参加革命英勇献身,其中登记在册的烈士22552人,而更多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他们的英魂融进了红旗,融进了党徽,融进了这片土地永不会磨灭的民族精神里。
黄冈市委常委、红安县委书记余学武:“再走长征路,追随革命前辈的足迹,更能感受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更能把握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从而吸取无穷的力量,化为前进的动力。再走长征路,既是响应中央号召的政治自觉,也是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实际行动。”
红安,这座以“红”命名的小城,藴藏着伟大的力量,红色精神在这里生生不息。
(黄冈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记者 董念松 通讯员 毛红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