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教育部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之后,违规的培训班少了,不规范的竞赛停了。但是,部分校外培训由“线下”转战“线上”,打起擦边球。日前,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要求,线上培训的每节课持续时间不得超过4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面向境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直播类培训活动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从事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培训的人员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应教师资格。
线上培训按课时收费
每科一次性收费不得超60课时
《实施意见》要求,校外线上培训每节课持续时间不得超过4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直播培训时间不得与中小学校教学时间相冲突,面向小学1—2年级的培训不得留作业。面向境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直播类培训活动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校外线上培训平台应当具备护眼功能和家长监管功能。
校外线上培训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从事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培训的人员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应教师资格。聘用外籍人员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要在培训平台和课程界面的显著位置公示培训人员姓名、照片和教师资格证等信息,公示外籍培训人员的学习、工作和教学经历。
在收费上,线上按课时收费的,每科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60课时的费用;按培训周期收费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要提供格式合同,明确权利和义务,按照协议来办事。同时,鼓励建立第三方账户监管机制,通过综合施策,降低学生和家长的消费风险。
线下整治力度加大
培训机构转移阵地到线上
“让孩子在网上跟着外教学口语”、“暑假期间,让学生在网上点播视频类课程”……楚天都市报记者走访发现,近年来,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加大了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力度,在整改过程中,一些培训机构转移阵地,把战场开到了线上,造成了“线下减负线上增负”的现象。
“今年,中小学线上培训有越来越热的趋势,”业内人士分析,究其原因,一是线上培训的准入门槛较低,在成本、师资、场地等方面,较传统的培训均有优势;二是线上政策体系不健全,教育领域相关政策法规对在线教育规范较少;三是利润空间较大,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当前,线上校外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有的培训平台存在低俗有害信息,以及与学习无关的网络游戏等内容;有的培训内容以应试为导向,超标超前,不符合教育规律;学科类培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缺乏基本教育教学能力;有的培训预付费过高、合理退费难,用户消费风险大。
如何监管是难题
“线上培训最大的特点是老师和学生身处异地,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这样,无形之中给监管带来了难题。”武汉市一家校外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因此,规范校外线上培训,涉及到多部门、多领域,需要在政府领导下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网信、电信、公安等多部门协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网上监管还涉及跨区域的难题。”
该负责人认为,线上培训监管探索“互联网+监管”机制,这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依托全国校外线上培训管理服务平台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动态监管。同时,全面推行黑白名单制度,对符合相关规定的校外线上培训机构列入白名单,对存在违规行为的列入灰名单并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逾期未完成整改的列入黑名单。同时,要求加强行业自律,校外线上培训机构要实事求是地制订招生简章、制作招生广告,不得过度营销、虚假宣传、夸大培训效果;要认真履行服务承诺,杜绝培训内容名不符实;要严格按照与用户签订的合同约定及相关法律规定办理收费和退费事宜,保障用户合法权益。
“以前,对线下培训没有明确的规范。如今,有了实施意见之后,从长远来说,有这样的规定,对企业也是好事,能够控制企业的运营风险,促进行业良性发展,持续健康的发展。”武汉市一家校外培训机构负责人说。
来源:楚天都市报
编辑:毛紫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