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世界无烟日:这些控烟“死角”谁来管?

烟民数量超过3亿、7.4亿人受二手烟危害、每年因吸烟和二手烟导致死亡的人数超过120万……作为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民众为烟草付出的健康代价惊人。

如今,虽然全国众多城市出台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地方性法规,但城市控烟却依然存在监管“死角”。

资料图:世界无烟日,昆明的禁烟志愿者走上街头,打出拒绝二手烟的口号——“被吸烟,我不干”,并向市民宣传吸烟的危害。 中新社发 刘冉阳 摄

包间成餐厅控烟“死角”

不久前,TFBOYS成员王源在餐厅吸烟事件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单,一时间偶像艺人面临着形象危机,公共场所禁烟问题也再度引发公众热议。

在所有公共场所中,餐厅无疑是二手烟暴露率最高的场所之一。

伴随着多地地方性控烟条例的实施,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缓解。不过,即便在实施所谓“最严控烟令”的北京、上海等地,餐厅控烟也仍然存在“死角”,包间就是重灾区之一。

“包厢环境比较私密,我们通常看到客人抽烟会提醒,但是大部分时间客人不在视线范围内,我们也没办法全程看着。”在北京市海淀区某山西菜馆内,一位服务员告诉记者,同时这位服务员表示,包间内客人吸烟的现象现在依然时有发生。

一方面,服务员对于包间无法实时监督,另一方面,包间内的客人也并不会主动向餐厅投诉有人在室内吸烟。

记者随机调查了多位在饭馆用餐的顾客,大部分顾客表示,如果是邻桌的陌生客人在抽烟,他们会选择找服务员投诉劝阻,但对于包间,通常不会过多关注。同在包间内共同用餐的朋友之间,更不会选择主动投诉,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资料图:控烟志愿者拼出禁烟图案。 孟德龙 摄

领导抽烟敢怒不敢言

除了饭馆,工作场所中遭遇的控烟尴尬更让不少人无奈。

虽然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已经明确,凡是“带顶儿”、“带盖儿”的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但是在工作场所中遇到上司“不自觉”,普通员工也只能忍受。

“普通员工谁能直接劝阻领导不要抽烟了呢?遇到类似情况只能忍一忍。”在北京一家私企工作的姜女士上班时经常要面对这样的无奈。

姜女士说,自己的办公区就在领导办公室的斜对面,每天都能闻到对面飘来的二手烟,有时候进到办公室汇报工作时,领导还会一边当着她的面“吞云吐雾”,一边布置工作,但是她和部门同事没有一个人敢抱怨。

而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朱莉(化名)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我觉得有些人是明知故犯的,他们不太在意别人的感受和权益。”朱莉说。

朱莉所在部门90%都是女性,不少还是职场妈妈,普遍对二手烟很厌恶,无奈同一层的一位领导时不时会在办公区吸烟。

虽然公司的行政部门已经在办公室张贴了禁止吸烟的提示,但是形同虚设。

“我曾经向行政部门申诉过,但是当他们了解到是谁在吸烟后,也不敢直接管了。”朱莉说,因为人情世故的牵绊,自己最后也没能维权成功。

网友在微博上吐槽火车禁烟问题 来源:微博网页截图

绿皮火车上仍留有吸烟区

与建筑物不同,火车上是否要全面禁烟,至今都是一个争议性极高的话题。

目前,中国在不少绿皮车内甚至仍然保留着吸烟区,两节车厢的连接处成为烟民的一块“福地”。

就在去年,首例绿皮车“无烟诉讼”案引发了公众广泛讨论。

2017年6月,因在普通旅客列车K1301上遭遇二手烟,大学生小李将哈尔滨铁路局告上法庭,此案也被称为是“国内公共场所无烟诉讼第一案”。

2018年6月,该案在北京铁路运输法院一审宣判,法院认为哈尔滨铁路局在列车上设置吸烟区的行为违法,判决哈尔滨铁路局30天内在K1301次车上取消吸烟区拆除烟具。

大学生将哈尔滨铁路局告倒引起不小轰动,此后呼吁列车全面禁烟的声音不断。

不过现实中,普速列车的禁烟仍是难题,不少网友都在微博上吐槽过列车上的二手烟污染问题。

“虽然所谓的‘吸烟区’设置在两个车厢的连接处,但是基本形同虚设,大量的烟雾还是会随着空气流通到车厢里,一路下来吸入的二手烟量可想而知了。”今年5月刚刚带孩子体验过一次“绿皮车之旅”的陈女士向记者讲述了这样的遭遇。

尽管这样的遭遇并非少数,但是目前全国的列车并没有实施全面禁烟。

资料图 中新网记者 金硕 摄

电子烟不算烟?

在传统烟草危害逐渐被人们熟知的同时,电子烟却成为不少人的“新宠”。数据显示,国内电子烟的消费人数在2017年达到了736.59万人,电子烟销售额达到40.09亿元。

尽管消费群体与日俱增,但电子烟却成为监管灰色地带。不少地方尚没有明确将其列入禁烟范围内,北京就是其中之一。

日前,记者致电全国公共卫生公益热线,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称,《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中没有把电子烟定义为卷烟,目前控烟还是以点燃的烟卷为主。

但是在业内专家看来,电子烟带来的危害也不容小觑。

控烟专家、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宜群认为,无论电子烟的烟液、烟弹成分,还是电子烟加热后吸入的微小颗粒气溶胶,含有尼古丁、丙二醇、丙三醇、致癌物以及镉、铅等重金属,都会对使用者及非吸烟者带来安全隐患。

“迄今为止没有确凿证据表明电子烟可以帮助戒烟,电子烟只是一种卷烟的替代品。过量摄入电子烟中的尼古丁,存在较大的健康风险。电子烟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吴宜群说。

此外在吴宜群看来,由于电子烟广告宣传的“无害、无毒”,加上有时尚、炫酷的造型,有多种诱人香味,很多青少年会主动尝试电子烟,令人担忧的是,电子烟可能让原本不吸烟的年轻人最终成为传统卷烟的消费者。

资料图 中新社发 王骏 摄

全面禁烟,路还有多远?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

在中国的地方层面,也在通过政策法规落实控烟。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在内,已有约20个城市出台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地方性法规,另有12个城市正研究出台控烟措施。

同时,不少地区也在根据新形势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例如,最新修订的《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中就明确将新兴的电子烟纳入“禁令”,禁烟场所不仅禁止点燃烟草制品和吸传统卷烟,也禁止吸电子烟。

此外,近日《成都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也对外公布。其中明确吸烟是指吸入、呼出烟草的烟雾或者有害电子烟雾,以及持有点燃的烟草制品的行为。这意味着,电子烟雾拟纳入监管范围。

然而,这些政策背后,如何有效实施监管、避免形成“死角”,成为一系列待破解的难题;全国层面控烟立法何时落地,更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未来,控烟之路,仍任重道远。

来源:中新网

编辑:毛紫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