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美丽乡村”,告别“垃圾围村”

武穴市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治理工作推进会现场。

武穴市石佛寺镇陈德荣村一名保洁员正在倾倒垃圾。

这里是秋日的鄂东武穴市农村。条条村道干净,家家门前整洁,放眼望去,看不到刺眼的垃圾,闻不到刺鼻的气味。以前人们掩鼻而过的“垃圾场”,现在成了大妈大嫂跳舞的“广场”。

当地干部和村民说,几年前这里的不少村庄还是另一番景象:路边、塘边、田边和房前屋后,经常“自然形成”一堆堆垃圾,蚊蝇滋生,老鼠猖獗,充斥着塑料袋、易拉罐、玻璃瓶、餐厨废弃物、破衣乱裳……一些用过的药瓶、一次性注射器、输液胶管都随意丢弃,有的小孩甚至拾来洗洗就装水和食物,甚至把注射器等当玩具。

武穴农村的垃圾到哪儿去了?记者来到这个长江边的小城,走村访镇,从武穴乡村环境之变,深感破解垃圾“围城围村”的关键,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群体性事件倒逼城乡垃圾统筹处置

武穴市扼吴头楚尾,素有“入楚第一港”之称。

8年前,这里发生过一次群体性事件。因为“垃圾往哪儿去”的问题,一位副市长被泼粪水,时任公安局长被打。

“这给武穴上了深刻的一课!”介绍当时的情景,尽管那时还没来武穴工作,武穴市委书记郝胜勇仍然感慨颇深。

当时用了几十年的武穴市马口垃圾填埋场已不堪重负,为解燃眉之急,市里决定在20多公里外的四望镇新辟一个垃圾场。

不料,附近村民坚决不干。村民说,农村已经够脏了,还把城里垃圾往这里倒?村民死死堵住建设工地现场,不让挖掘机挖出一个小坑,不让垃圾车运来一片纸屑。

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填埋、堆肥及焚烧三种。过去不少地方图方便省事,往往就近选低洼地进行填埋处理,当年的武穴也不例外。

生活垃圾是农村垃圾的主体,包括菜头菜脚、煤渣、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金属、废电池等废弃日用品。同时,还有秸秆、杂草、落叶、废弃薄膜、人畜粪尿等。此外,农村小型加工厂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也日渐增多。

根据武穴市环卫部门统计,全市共辖有290个行政村、51个社区、2977个自然塆,农村人口近60万人。全市每天产生垃圾375吨,农村地区占250吨;年垃圾总量13.7万吨,农村占了近10万吨。

面对垃圾围城和垃圾围村的双重压力,“无处安放”的垃圾怎么办?

“不仅城里垃圾不能下乡,农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垃圾治理的主战场。”郝胜勇认为,“必须将城乡垃圾处理统筹考虑,一并解决。”

从“乱丢乱抛”到“分类打包”

在武穴市石佛寺镇陈德荣村,记者看到,一幢幢设计新颖、宽敞明亮的楼房,绿树掩映,塘堰沟渠干干净净,通组水泥公路两侧,每隔10来米就有一个1米多高的垃圾桶。

石佛寺是武穴市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试点镇。开始试点后,陈德荣村在每个村民小组选聘一名保洁员,负责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并督促村民垃圾分类、定点投放。

按照每10户农户配备一个大型垃圾桶的标准,村里共放置了16个垃圾桶,每个垃圾桶的容量为240升,同时,每户村民家门口都配备3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上面分别写着“可烂垃圾”“不可烂垃圾”和“可卖垃圾”。

“过去大包小包,出门乱丢乱抛;现在大包小包,垃圾分类打包。”陈德荣村党支部书记陈连友告诉记者。如今,村民每天将不同类别的生活垃圾扔进不同的桶里,然后由保洁员分类打包,集中到村口装车,按类别定“去向”。

为改变村民不分青红皂白乱抛垃圾的习惯,村干部和保洁员挨家挨户“磨嘴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们随时翻开垃圾桶检查,抓住机会进行“现场教学”。

对于“可烂垃圾”,陈德荣村的做法是腐熟还田。“按照农村传统做法,在庄稼或树木旁边,挖个小坑,将垃圾掩埋进去,发酵成有机肥料。”陈连友指着陈德荣村周边一处“可烂垃圾自然降解区”说,像这样的可烂垃圾填埋场,每个村周边都有配建,既消除了垃圾,又节省了化肥,垃圾治理与发展生态农业一举两得。可烂垃圾处理后,垃圾总量减少一半。

对于“不可烂垃圾”,镇政府组织垃圾转运车,到各个村组巡回收集,统一运到乡镇垃圾中转站。

记者来到相邻的大法寺镇,看到垃圾中转站上一片繁忙。一辆垃圾转运车正在卸垃圾。过磅单显示,这车垃圾重量1.55吨。在它的后面,还有几辆车正在等待“卸货”。中转站墙上的卫生片区示意图显示,大法寺镇37个村,划分为6个片区,每辆车负责一个片区的垃圾收集、转运。

像大法寺这样的垃圾中转站全市共有11个。2012年11月,武穴市委、市政府印发《武穴市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专项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一个月后,市政府和各乡镇共同投资1733万元,乡镇垃圾中转站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武穴市将市容卫生管理处重组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局,成为湖北省唯一一个既管城市又管农村的环卫局。

“全国大多数地方的环卫部门只管城市不管农村。设立这个部门,有利于协调6个方面的力量,统筹农村垃圾处理。”武穴市城乡环卫局局长陶勇胜告诉记者,这6个方面是:农户、保洁员、村民小组、村两委、乡镇、市政府,各担其责、各司其职又协同共治。

由此,武穴形成了垃圾处理“流水线作业”:

农户负责做好家中垃圾分类,房前屋后清扫,并把垃圾送到垃圾桶;

保洁员负责农村公共区域清扫和垃圾分类收集,垃圾容器清洗和保管;

村民小组负责保洁员和农户的监管教育;

各村两委负责对保洁员、塆组农户考核奖惩;

各乡镇负责全域垃圾清运至垃圾中转站处理,对村级的考核奖补;

市里负责将各中转站垃圾统一转至垃圾处理厂处理,并对镇村进行考核奖补。

历经4年探索,武穴逐渐形成了这个“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市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

特殊水泥窑将垃圾“吃干榨净”

“不可烂”垃圾统一收集后,最终往哪里去?武穴的回答是:水泥窑。

在华新水泥武穴公司垃圾预处理工厂,记者看到,一辆辆乡镇垃圾运输车向收集池有序倾倒,机械垃圾抓手一趟趟来回忙碌,焚烧炉内烈焰熊熊。记者在现场看到,处理过程无废液、无废气、无废渣,也闻不到气味。

“平均每天要吃掉500多吨垃圾,相当于节省了60吨标煤。”华新环境工程武穴有限公司行政经理杜越飞自豪地说,“更难得的是不占地、不产生二次污染,水泥窑内烟气和物料温度最高分别达1750℃和1450℃,二噁英排放远低于苛刻的欧盟标准。”

2011年,武穴市与华新水泥公司合作,投资8000万元,建成了这个国内首家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系统。2012年5月,总设计日处置能力350吨的生活垃圾预处理工厂正式投入运营。

武穴各垃圾中转站送来的垃圾,到达预处理厂后,通过破碎、干化、机械分拣等一系列步骤,将生活垃圾分为金属部分、无机部分、可燃部分和渗滤液部分。金属用来回收,可燃部分(塑料、布、纸、秸秆等)作为水泥生产的替代燃料,进入水泥回转窑高温焚烧,无机部分(土和灰渣等)和生料一起入窑焚烧,成为水泥原料。

“这是利用新型干法窑全过程将垃圾变填埋为焚烧方式的循环经济项目。”杜越飞介绍,与垃圾焚烧炉等项目相比,水泥窑在进行协同处置废物的时候,温度更高、高温时间更长,高浓度的气固二相悬浮系统可以有效避免和抑制二噁英和呋喃的产生,几乎零污染。此项技术成果,还荣获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随着垃圾工厂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武穴周边县市也开始向这里输送垃圾。每天仅武穴市就送来250多吨垃圾,再加上周边县市送来的垃圾,工厂的处理始终处于饱和状态,每天都在500吨左右。过年过节时甚至达到600吨。

同时,华新公司按照每吨60元的标准,向武穴市收取“垃圾处置费”。仅此一项,武穴市每年要支出600万元。此外,从垃圾中转站到华新处理厂运费一年花费近200万元,还有村庄保洁以奖代补资金平均每个村2万元共650万元。

“加上城区垃圾处理费用,仅仅为了处理垃圾,全市财政每年就拿出2000多万元。”郝胜勇说,这在武穴这个中部县市已是很大的财政支出了。

不仅如此,记者在采访时,恰逢武穴市对原马口垃圾场进行修复处理,总评估预算达2000万元。

不过,武穴觉得这笔投入很划算。垃圾处理为武穴培育了一个新兴产业和纳税大户,而且这笔开销相对于传统方式处理垃圾的费用大大节省。

“虽然前期投入很大,但是算长远账,算社会效益账,算环保账,可以实现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提档升级,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郝胜勇表示,武穴将继续推进探索,逐步建立农村垃圾治理的长效机制。

支部强了,“垃圾难题”好解了

“自然就是景点、村庄就是景区、庄稼就是景色。”今年,武穴在梅川镇绿林村等村庄开展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

绿林村建设美丽乡村,先抓垃圾治理。每个村干部负责一个村民小组,定期开村民会,耐心讲解垃圾处理方法。村里还成立了工作专班,村支书任总指挥,副书记担任组长,5名村干部各自包干3到4个小组,各司其职,责任到人,定期对各小组开展检查。

“党领导一切不是一句空话。农村垃圾分类、收集,都要靠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如果党组织软弱,根本组织不起来、坚持不下去。”郝胜勇深有体会地说。

武穴的实践证明,村支部越强,垃圾处理就越彻底。比如绿林村就迅速改变了过去垃圾遍地的面貌。村民陈劲松说:“我们村两委班子很强啊!党员干部带头将垃圾分类入桶,并督促群众,我们跟着学样,现在有了垃圾先分类,‘颗粒入桶’,习惯啦!”

党组织带领村民治理垃圾建设美丽乡村,曾经脏乱差的农村逐渐恢复了生气,外出务工村民每次回家都惊叹村庄发生的变化。

绿林村80岁的老太太武月容对记者说,过去的村庄是“风起垃圾飞,雨天污水流”,现在垃圾污水有了处理,空气和水比以前干净多了,农民的日子不比城里人差!

郝胜勇表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将着力加强党组织建设,走‘党建+美丽乡村’之路。”

来源:新华社

编辑:何雪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