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黄梅县分路镇镇南村的蟹塘里一派繁忙,工人们划着小船穿梭水面,拉起地笼,一只只青壳白肚的大闸蟹挥舞双钳浮出水面,活力十足。
“国庆七天,每天零售收入就有3.6万元!”看着满塘丰收的景象,黄梅县余鲜记水产养殖合作社负责人余昌明笑得合不拢嘴。今年,他的80亩蟹塘迎来首个丰收季,凭借“小规模、精饲养、高品质”的“小精高”模式,不仅打响了“余蟹记”品牌,更带动了本地群众就业增收。
余昌明是土生土长的分路人,过去当地没有成规模的大闸蟹养殖基地,消费者想吃新鲜蟹只能从外地购买。“为啥不自己养?让家乡人也能吃上本地好蟹!”2023年,带着这份想法,他投入160万元,在镇南村建起80亩大闸蟹精养塘,成为分路镇首个规模化大闸蟹养殖基地。
为了养好蟹,余昌明放弃“大塘粗养”的传统模式,选择“小精高”路线——每个蟹塘面积控制在10-15亩,方便精细化管理;从蟹苗选育到日常投喂,都严格遵循科学标准,经过一年多的培育,今年国庆期间,首批大闸蟹正式上市,一亮相就成了“香饽饽”。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分路镇的螃蟹,今年,余昌明注册了“余蟹记”品牌,从包装到销售全方位升级:线下优化礼盒包装,对接县城及周边城市的商超、餐饮店,让本地消费者随时能买到新鲜螃蟹;线上则邀请抖音网红到蟹塘现场直播捕蟹、蒸蟹,并开通线上销售渠道,“余蟹记”螃蟹正通过云端走向全国。
蟹塘的丰收,也给附近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目前,基地已经有5名村民稳定就业,忙的时候还会临时雇用几十人,实现了基地盈利与村民致富双赢。
“未来计划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还要教周边村民养蟹,让‘分路螃蟹’成为家乡的特色名片!”站在蟹塘边,余昌明的眼里满是期待。
来源:黄冈日报 通讯员郑鉴峰 王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