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晚,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大剧场内座无虚席,黄梅戏婉转的唱腔与观众的掌声、笑声交织回荡。由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黄冈师范学院联合出品,并获湖北省戏剧家协会鼎力支持的大型古装黄梅戏《梅城烟雨》在此成功首演,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的传承发展注入蓬勃新活力。
轻喜剧破题:古韵新声焕活力
黄梅戏《梅城烟雨》以明代兵部尚书汪可受为原型,讲述了他“天下清廉第一”清正为民的传奇人生。汪可受宦迹遍及南北,在金华知县任上爱民如子,于山东参政时力治黄河,至兵部侍郎协理辽东防务,终以清廉刚正留名青史。该剧聚焦汪可受智斗奸商、巧施赈灾的传奇,大胆启用轻喜剧风格。通过“十箱宝贝”空城计等巧妙桥段,塑造了一位智慧、幽默、充满书卷气的古代清官形象,在诙谐中见智慧,于轻松里蕴深意,生动诠释了爱民清廉的核心价值。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二级编剧朱仁武表示:“黄梅戏本身轻快活泼。我们以轻喜剧手法重塑汪可受,让他从刻板的‘青天大老爷’变成智慧幽默的实干家,既保留剧种特质,又让严肃题材更接地气。”
资深戏曲导演张行歌在阐述创作理念时强调:该剧以黄梅明代名臣汪可受为原型,运用轻喜剧方式呈现一个不同以往的官员舞台形象,旨在让观众在纯正黄梅戏唱腔与戏曲化表演中,获得轻松愉快的观剧体验。
在张行歌的舞台调度中,融入了适度的无厘头元素,如反派李百善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滑稽身段,既保留了戏曲程式美,又消解了历史剧的沉重感,实现了“举重若轻”的题材突破。
守正创新:本土文脉铸精品
作为黄梅戏发源地,黄梅县肩负传承创新使命。近年来,该县依托深厚的戏曲底蕴,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推动黄梅戏“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从复排经典剧目到创作精品,从培养新生代演员到拓展文旅融合路径,黄梅戏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与中国戏曲学院、省文联、省艺术研究院、黄冈师范学院携手合作,创排大型黄梅戏精品力作。其中《青铜恋歌》获国家艺术基金扶持,《传灯》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小戏《传灯》出国参加中法禅文化交流展演广受赞誉;《我的乡村我的亲》《一代义伶邢绣娘》荣获屈原文艺奖。此次创排的《梅城烟雨》以轻喜剧解构严肃主题,展现“俗中见雅,笑里藏思”的叙事智慧。
“打造《梅城烟雨》是剧院践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精品黄梅戏品牌’的关键一步。”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院长余文新介绍,为深耕本土文化、打造精品,剧院自2024年起便启动该剧的创排工作,集结多方力量打磨精品,旨在通过黄梅戏的艺术形式,展现黄梅独特的历史人文底蕴,同时探索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的融合路径。
在创排过程中,剧院联合黄冈师范学院组建专业团队,并邀请跨省顶尖人才共同打磨:导演张行歌主导叙事重构,确保剧目既保留黄梅戏传统唱腔的韵味,又融入现代戏剧节奏;舞美设计由杭州的刘开富与祝世明联手,以写意手法呈现“梅城”烟雨朦胧的意境;服装设计张颖(浙江小百花团队)将戏曲服饰与当代美学结合,强化视觉感染力。黄冈师范学院副教授丁永钢在作曲时充分汲取黄梅本土小调的特色,使唱腔更具浓郁的地域韵味。
余文新表示,这一创排模式不仅整合了优质资源,更通过多方协作推动黄梅戏的创新表达,为地方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青春力量:薪火相传育繁花
首演当晚,舞台上的青春气息与活力成为一大亮点。由剧院新生代中坚力量担纲主演的青年演员们,以扎实的功底和饱满的热情,撑起了整台大戏,标志着剧院持续多年的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成果斐然。
饰演主人公汪可受的桂王杰,其表演细腻生动,将这位古代清官塑造得既正气凛然又充满烟火气与智慧幽默。现场观众清晰地捕捉到他融入的生活化细节——面对困境时无奈的挑眉、与奸商斗智时俏皮的语调、赈济灾民时流露的真情——这些设计在完美传承黄梅戏韵味的同时,显著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赢得了台下阵阵会心的笑声与掌声。 桂王杰表示:“塑造这个角色,既要把握清官的‘骨’,也要展现接地气的‘肉’,让历史人物鲜活起来。”
饰演奸商李百善的黄少勇,则成功实现了艺术形象的重大突破。从观众熟悉的《天仙配》中正气小生董永,到此次奸诈狡猾又自带喜感的反派,其颠覆性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当他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演绎“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窘态时,剧场内爆发出热烈的笑声,其塑造的反派形象既可恶又可笑,充分展现了青年演员驾驭多元化角色的能力。
传承发展艺术,人才是根本,这种突破源于黄梅多年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一方面积极推动黄梅戏进校园,开设黄梅戏兴趣班,教孩子们唱黄梅戏、学戏曲身段;另一方面,按照艺术规律,每10年左右招收一批黄梅戏新学员送往专业院校深造。当晚,青年演员的默契配合与专业素养,正是黄梅人才培养的生动注脚。
雅俗共鸣:戏韵悠长启新程
当晚,《梅城烟雨》首演反响强烈,该剧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现场观众与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被赞为一部雅俗共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活化传承提供新思路的佳作。
演出结束后,观众李女士激动地表示:“整部戏正能量满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和笑声中,深刻感受到了先贤的智慧与担当,既轻松好看又发人深省。”许多观众表达了类似感受,认为该剧寓教于乐,观赏体验极佳。
戏剧专家们对该剧的艺术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普遍认为,该剧运用“举重若轻”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深刻主题融入轻松明快的表现形式中,成功让古老的黄梅戏艺术走进了当代市井烟火,为非遗的当代活化提供了宝贵经验。一级编剧沈虹光评价该剧是“一部充满乡土气息的雅俗共赏之作”。一级编剧周慧认为其“舞台呈现轻松明快,效果超出预想”,尤其在当前倡导清廉文化的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剧本》月刊副主编许可指出,该剧“深深扎根于特定的历史与地域文化,同时兼具深刻的思想性和生动的民间性”。一级导演张文桥则视该剧为“‘守正创新’的典范”,其成功实践“为传统艺术如何吸引年轻观众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该剧所承载的关于“初心”“使命”与“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与当前开展的学习教育主题高度契合,引发了观演者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深度思考。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曹锦军认为:“这部剧用生动的艺术形式,深刻诠释了‘初心’与‘使命’的内涵。这种沉浸式的艺术表达,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具感染力,更能深入人心。”
“这出戏在当下很有意义,既唱进了心里,又指明了行动方向。”下新镇党委书记田聪聪深有感触地说:“汪可受清廉爱民的形象如同一面镜子,让我更深刻体会到‘为人民服务’就要像剧中人那样,带着真感情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黄梅戏轻喜剧《梅城烟雨》成功首演,不仅展现了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蓬勃生命力,其雅俗共赏的特质与深刻的现实意义,更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开启了新的征程。黄梅县文旅局负责人表示,将以《梅城烟雨》成功首演为契机,以黄梅戏保护传承为重点,全面推进优秀戏曲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持续擦亮国家级非遗文化的牌子,唱响黄梅戏发源地的精彩。
从《传灯》《一代名伶邢绣娘》等正剧的深耕到《梅城烟雨》的轻喜剧破圈,黄梅戏发源地始终以“守正创新”为笔,奋力书写传统艺术的时代答卷。黄梅戏的传承之路,正需在拥抱时代、扎根人民的笑声中,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来源:黄梅融媒
编辑:何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