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分路镇封洲村二组村民们为一口淤塞多年、臭气熏天的公共池塘伤透了脑筋。池塘周边被各家各户的杂物棚、鸡舍、菜地挤占得满满当当,别说清淤整治,连条像样的排水沟都挖不通。污水横流、蚊蝇滋生,村民路过无不掩鼻皱眉。这“臭水塘之困”深深刺痛了大家的心,更成为村庄环境治理亟待破解的痛点。
面对这一窘境,分路镇封洲村村“两委”果断行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农户,通过“塆子夜话”“户主议事会”倾听民声,汇集民智,一个凝聚共识的方案——“廊廊通”共建计划逐渐清晰。该村“两委”创新机制,以小组为单位推选老党员和村民代表,组建起7个“村民自管会”,成为发动群众、组织建设的主心骨。
在“自管会”的带领下,村民们自发探索出“按人出资、按户出力、捐物出力、自愿让地基”的“三出一让”模式。妇女主任卢登敏率先拆除了自家挤占公共空间的杂物棚,让出屋旁45平方米地块。这一示范效应迅速扩散,265户村民积极响应,“张家让一尺,李家让一丈”,累计无偿让地约2800平方米,彻底打破了公共空间拓展的僵局。“从寸土必争,到为公益主动让地,人心真正凝聚起来了!”分路镇封洲村党总支书记江峰感慨道。
干群同心,其利断金。在短短时间内,成果斐然:8.8公里巷道完成硬化,280盏路灯点亮村庄,4个小组实现了期盼已久的“廊廊通”;村内那口困扰多年的臭水塘扩容4000多平方米,新建了污水处理池,铺设了660多米排水管道,彻底告别了“臭水沟”;1600多亩土地顺利流转,为村民带来了35个就近就业岗位,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这增收的钱,能给大伙儿办十件实实在在的好事!”江峰信心满满。
环境美了,腰包鼓了,村民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心气也更足了。大家主动找到“自管会”和红白理事会,要求将整治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为长效制度。经过民主商议,《封洲村村规民约》6则12条新鲜出炉,其中“白事不过五(天),礼金不过三(百),公事用地零补偿!”等条款直指陈规陋习,并通过“塆子夜话”、户主会广泛宣传,由红白理事会监督执行。
如今,漫步封洲村,巷道整洁宽阔,池水清澈见底。村民自发组织清洁日、开展“最美庭院”评比,反诈禁毒宣传深入人心。“路通了,环境好了,心气也顺了。现在村里办公共事务,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负担轻了,日子越过越舒坦!”曾为臭水塘烦心的村民们,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一场公共空间的困境,催生了共建共享的决心,换来了村庄的清爽新貌与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
来源:灵润黄梅
编辑:徐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