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均净增100家“四上”企业 黄冈精准破解中小企业“成长的烦恼”

黄冈市统计局日前发布数据,今年1至4月,全市新增“四上”企业283家,在库总量达7168家,覆盖工业、商贸、新业态全领域。

相比2021年末,黄冈市“四上”企业净增4004家,月均净增100家,带动工业、社零增速分别连续42个月、40个月高于全省。

“四上”企业是规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具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和有开发经营活动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的统称,其数量、规模、结构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短短3年,黄冈何以有这么多“小个子”长成“大块头”?

小个子长成大块头——

入列“白名单”盘活亿元订单

“订单催得紧,产能跟不上,市场就要丢了!”回想起2022年底的情景,湖北国源水性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广渊依然心有余悸。

他的公司打开欧洲市场揽下亿元订单,急需资金扩建生产线,但厂房设备早已抵押用尽,传统融资渠道被堵死。作为武穴市重点培育的进规后备企业,地方服务专班在例行走访中了解到这一困境。

转机迅速到来。国源新材料被纳入黄冈市企业融资纾困“白名单”。这项创新机制的核心,是由政府设立信贷风险补偿金,为银行分担风险,引导其向基本面良好、诚信经营但缺乏足额抵押物的产业链企业“输血”。很快,一笔以无抵押、无担保模式获得的500万元贷款到账。“真是一场及时雨!”周广渊感慨。

国源新材料正在新生产线上赶制订单。 通讯员余涛 摄

资金活水注入,国源新材料3条新生产线火速上马,年产水性合成革能力跃升至400万米。企业不仅当年成功“进规”,更在2023年、2024年接连斩获省级“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称号,产值连年增长超30%,今年有望突破1.3亿元。

国源新材料的经历并非孤例。

针对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痛点,黄冈构建多层次纾困体系。一方面,“白名单”机制精准筛选有潜力、有订单、缺抵押物的企业;另一方面,面向重点产业链定制“蕲艾贷”“养殖贷”“板栗贷”等特色金融产品矩阵,引导知识产权质押、碳排放权质押等创新产品落地,拓展信用贷款覆盖面。

2024年底,当国源新材料再遇回款周期拉长的资金“旱情”时,建设银行的500万元“科技信用贷”又一次解了现金流之渴。“凭借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这块牌子,不用提供担保物,也能快速拿到贷款。”周广渊说,这是黄冈金融系统为“专精特新”企业打造的一款产品,手续简便、利率低、纯信用,最高可发放2000万元信用贷款。

黄冈市金融工作局负责人介绍,2022年以来,全市1574家企业被列入黄冈市信贷风险补偿金支持的“白名单”,与银行达成或已落实融资意向金额59.66亿元。

小个子迈向高精尖——

凭99.99%纯度稳获70%市场份额

走进湖北亚星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组大型密闭罐体装置正自动输送着原料。这条国内首创的光学玻璃专用高纯二氧化钛生产线,是公司跻身国家级“小巨人”的核心利器,其产品纯度高达99.99%,连续3年市场占有率超过70%。

然而,几年前,地处团风县的亚星电子却是另一番景象:受困于技术人才短缺,产品纯度提升出现瓶颈,产值长期难以突破2000万元。

“看着广阔的光学玻璃市场,我们却只能望洋兴叹。”公司董事长何瑞旋说,安防监控、行车记录仪、手机摄像头、单反相机镜头、复印机等,都离不开光学玻璃,高纯光学级二氧化钛是生产光学玻璃的重要原料,其纯度的高低,直接决定清晰度、成像色泽。

转机始于黄冈搭建的科创对接平台。

了解到亚星电子的痛点,由黄冈市政府、黄冈师范学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共建的湖北中科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动“揭榜挂帅”。研究院组建以武汉理工大学程晓敏教授为核心的团队,一头扎进生产车间,一蹲就是半年。他们反复试验,优化工艺流程,调整原料配比,最终攻克纯度提升的核心技术,设计并建成这条打破国外垄断的生产线。

“技术突破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何瑞旋说,即使在部分下游客户需求减少的情况下,凭借更高的纯度,公司去年产值仍突破1亿元。程晓敏教授团队并未止步,正携手亚星电子瞄准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市场,攻关石化催化剂专用硅溶胶等更前沿技术。

亚星电子的成长,是黄冈以适配性科技服务赋能产业升级的缩影。

黄冈科技企业加速器。 通讯员余涛 摄

依托湖北中科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黄冈市构建覆盖全域的科创供应链服务中心和联盟,汇聚236家各类创新服务机构,形成“需求征集—精准匹配—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目前,中心分类征集技术、人才、场景等创新需求2111项,促成合作962项,并柔性引进院士专家、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等百余名高端人才下沉企业一线。

位于黄冈高新区的湖北科峰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在检查行星减速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位于黄冈高新区的湖北兴和电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内,工人正在操作智能化设备生产新能源工业铝材。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科创供应链服务平台已成为中小企业成长的加速器。”黄冈市经信局局长曾晓东说,依托这一平台,科技创新与企业技术需求无缝对接,找到了黄冈工业转型升级的高效路径,助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从1295家增至1786家。

今年,黄冈将以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推进100家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全年实施技改项目350个以上,助力更多“小个子”长成“大块头”。

小个子融入大生态——

蕲艾代工厂“链”上头部主播冲刺亿元产值

“家人们,这是官方溯源码,扫码就能看到这包艾条来自哪块地、哪个车间,正宗蕲艾放心购!”6月15日,数字蕲春直播基地,主播们正热情洋溢地向全国消费者推介蕲艾产品。

这个由蕲春县国企与民企共建、盘活6000平方米闲置商业地产打造的基地,已成为当地蕲艾产业腾飞的“云引擎”,吸引1万余名主播为50多家蕲艾企业直播带货。

网红直播带货蕲艾现场。 通讯员周伟 摄

去年,刚成立的湖北蕲艾供应链公司,看准直播赛道,成为多个头部主播的指定代工厂。走进生产车间,只见一盒盒艾灸贴源源不断下线、包装。“我们实时分析各平台销售数据,精准指导生产和备货,极大提升产品动销率。”总经理张健介绍,今年4月,公司晋升为规上工业企业,全年产值有望突破亿元。

为解决蕲艾产业仓储物流短板,蕲春县去年投入3.9亿元重金,建起蕲艾数智云仓。这座占地200亩的现代化仓储配送中心,整合全县蕲艾产业链的种植、加工、销售全流程大数据,实现“乡村集货、云仓集单、数据互通、统仓共配”。

“每天约有8万单贴有官方溯源码的蕲艾产品从这里发往全国乃至海外。”蕲春县商务局副局长陈定中说,这不仅为本地企业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仓储物流服务,更以官方背书保障品牌信誉和市场秩序。

李时珍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蕲艾产品生产加工车间。 通讯员 周伟 摄

湖北鼎艾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通讯员周伟摄

打造有利于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蕲春推动国企和民企共建数智云仓、直播基地等公共性供应链设施,成功“链”上400多家涉艾企业,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品牌一体化发展的完整生态圈,培育出71家涉艾规上企业,蕲艾产值去年达到128亿元。

以供应链平台整合上下游、产供销各环节,黄冈先后引进湖北九州通、深圳怡亚通、北京国联股份等一批供应链龙头企业,推动空港供应链、城乡供应链、融商供应链、蛋多多供应链等30余家供应链企业入限,为3900家链上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形成共生共荣的“产业雨林”。

来源:湖北日报(记者 柯利华 方箭 吕雷 耿文辉)

编辑:龚丽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