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7年,年满20周岁的苏东坡先生到京城开封赶考,写了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青睐,被评为进士第二名,从此走上了仕途道路,开创了特色人生。东坡先生乃读书人之典范,以文取仕,也是遵循常理。
东坡先生的这篇作文,相当于今天的高考作文、《申论》,但东坡先生考试又有其特点,如今分析,相当有趣。
为什么考试?“学而优则仕”,是古代读书人的传统。在宋代文人治国的基本方略中,读书人读好了,当然要去当官,以体现国、家、个人价值。国家鼓励、允许,许之以官位、厚禄,自然刺激读书人发奋努力,这是国家政策激励的效果。再说传统,从《论语》中流传的“学而优则仕”,到宋朝已有1500年,可谓深入人心,尤其是读书人的内心。东坡先生出身于书香世家,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是“唐宋八大家”的成员,有这样一个读书的家庭,先生自是读书勤奋,时常可以与家人探讨读书之法。一家中有三个厉害的读书人,自然要以文博命了,考试也就在情理之中。
黄州文峰塔
怎么考试呢?古代考试,主要就是作文,文章写得好,就可以成为进士,然后为官。东坡先生的这篇文章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为题,阐发了相当深刻的主题思想。“忠厚”乃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元素,思想正统,被先生拿来作文,符合主流价值观需要,文合上意,主题准确鲜明。想想当年赵氏王朝的首任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所以,你写文章符合当朝价值观需要,自然是对题、对路。主题定了,就要找论据。通过“刑赏”的判断和作为,把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等帝王言行,《尚书》、《诗经》、《春秋》等儒家经典,都拿过来为我所用,可谓旁征博引,资料充分。论证的过程是,在刑罚与奖赏的过程中,贤明的帝王是如何做到“立法贵严,责人贵宽”的,那就是能赏的一定赏,可赏可不赏的,也要赏,能罚的一定要判断准确了再罚,可罚可不罚的,就不罚,通过重赏轻罚来显示帝王的忠厚仁义,以赢取人心拥护,从而国泰民安。
黄州安国寺,北宋宰相韩琦、苏东坡都曾在这里读书学习
当然,在这篇文章中,东坡先生还捏造了一个典故。为了考试,必须讲求应试的技术,先生确实做到了比较好的统一。但考官欧阳修也不是泛泛之辈,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也看出了东坡先生在文中的矛盾之处,其虞舜朝代的司法官员皋陶,怎么和唐尧有朝堂对话呢?这在时间上对不上号。欧阳修百思不解,后来问东坡先生,先生回答是自己捏造的一个典故。原来先生根据《三国·孔融传》的推理思路,自我推出了皋陶与唐尧的对话。虽与事实不符,倒也错得合理,不伤文风,再加上欧阳修对此文厚爱有佳,才不加追究。否则,先生也有可能就此名落孙山,书写别样人生了。
黄州府试院(贡院),俗称黄州考棚,是主持科举初试的专门机构,是组织考试和评阅试卷的场所,也是府试、院试考场所在地,平时为本府秀才读书处。董必武,熊十力等众多家喻户晓的人物都曾在此进行院试。
古人的言论、论点的铺设、言辞的精炼、结构的严谨、文风的平实,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这是我们今天都应该吸取的。先生在考试时,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十分紧张的氛围中,能作出这样一篇文章,实在是我们的榜样。考试中也有技术的运用,因为考试的时候就是考你的思辨能力,如能把握分寸,把技术与思想完美结合,就是好的文章。
考试不是目的,关键是为了陈述自己的思想,之后的历史证明,东坡先生确实是一位文史大家,他的许多文章都成为传世名作。而先生的为人更是受后人崇敬,文风的豪迈和做人的真诚、豁达,完美成章,光耀世人。
来源:东坡赤壁
编辑 陈 兰
编审 赵勤 丁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