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麻城,面对乡村振兴的课题,两种截然不同却又殊途同归的实践正在交相辉映:一边,是深山里沉寂的古村落,通过文旅融合,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重新找回人气与生机;另一边,是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借助科技力量,让传统的土地“智”起来,孕育出前所未有的高效与富足。古老的村落与现代化产业一同焕发生机,麻城正以多元的路径探索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案,描绘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
文旅融合
为古村注入乡村振兴活力

秋风渐起,晒秋正忙。今年国庆期间,位于大山深处的龟山镇东垸村,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晒秋”盛景。火红的辣椒铺满竹匾,金黄的玉米缀满竹架,南瓜、绿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处处弥漫着丰收的芬芳。高低错落的黛瓦村舍、蜿蜒的青石巷道与五彩斑斓的农作物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动人的山居秋景图。短短几天,这个深山里寂静的古村落,吸引了来自武汉、黄石、黄冈等麻城周边地区的超过两万名游客前来“打卡”。人们在这里触摸乡愁、体验农趣,感受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乡村魅力。
而这一切,都源于文旅融合为这座古村注入的崭新活力。

曾经的东垸村,也面临过人口外流、老屋闲置、产业薄弱的“空心”之困。如何让古村“活”起来,让村民“富”起来,成为当地振兴发展的关键课题。2025年3月,麻城信安国融与东垸村签约,正式接手打造景区。景区通过引入市场主体、完善基础设施、深挖文化内涵,与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携手共建文旅融合发展基地,通过“古村+”模式,系统规划、科学运营,不断激活农文旅融合的新动能,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村里坚持“修旧如旧”,对传统民居和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既留住了村落的历史肌理与乡愁记忆,也为后续文旅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石板路、旧民居、老凉亭不再是沉睡的资源,而是成为游客眼中“可触摸的乡愁”。

四季有景、全年可游,是东垸村持续吸引人气的关键。春季的油菜花艺术展,让人仿佛走入油画世界。3月油菜花节期间,村里日均游客量突破5000人次,“空心村”再度焕发蓬勃生机。夏季的夜游活动,点亮了山村的星空;秋季的晒秋活动与晒秋广场,为游客提供绝佳摄影打卡地。而今年冬季,景区将打造吊锅广场,用麻城传统美食温暖游客。

景区入口的“见山咖啡馆”,则让游客在老宅院落中品味现代休闲与传统村落的奇妙交融。咖啡馆主理人王政琨告诉记者,国庆假日期间,咖啡馆平均每天销售额达1500元,最多时一天能达到2400元。“在冬春季节,我们的围炉煮茶最多时一天能卖到将近5000块!”

村民,是乡村振兴的真正主角。景区通过提供就业岗位、设立农特产品展销区、推动土地流转等方式,有效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景区保安、保洁以及施工需要的建筑工和泥瓦工都来自本村。此外,村民自家种植的红薯、玉米、南瓜,采摘的山野菜也都成了畅销品。
引入专业力量,深化文旅融合。市场主体的介入,让古村资源真正“活”了起来。通过与企业合作,东垸村打造了集民宿、研学、体验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未来,东垸村的振兴之路还将不断延伸。“我们接下来计划进行停车场改造、网红打卡点增设、有机蔬菜种植采摘体验区建设、游客中心升级......一系列举措将持续丰富‘古村+’业态,提升游客体验,推动文旅产业向更深层次发展。”东垸村景区项目负责人刘浩告诉记者。
文化是乡村的根脉,旅游是振兴的引擎。只要找准路径,深挖内涵,一个传统村落完全可以在保留乡土本色、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实现经济腾飞。
智慧农业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深秋时节,走进湖北麻城中馆驿镇的信安绿港数字农业产业园,恒温智能大棚内一派“未来农业”景象:一排排智能玻璃温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室内不见泥土,却见绿意盎然。纵横交错的管道与线路,宛如现代农业的“神经网络”,将这个投资10亿元的现代化数字农业科技示范区装点得科技感十足。

与传统农业印象不同,这里的种植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在智控温室内,每一株番茄都享受着“贵宾级”待遇——它们扎根于洁净的椰糠基质中,沿着专属吊绳挺拔生长,在精准调控的环境里茁壮成长。

“我们通过智能系统,让作物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状态。”生产管理人员汪子潭指着一排排的农作物向记者介绍。在绿港自主研发的系统调控下,温室内形成了独特的“微气候”,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要素都实现了精准控制。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里的空间利用艺术。通过4层垂直无土栽培和自动采光系统,每日有效光合时间延长至18小时,让作物“加班”生长。这种创新模式不仅让单位面积产量提升3-4倍,更实现了全年不间断生产,彻底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季节限制。

园区里随处可见忙碌的工人,他们正对吊蔓栽培的番茄进行盘头、整枝、打叶。来自熊寨村的曹先平正在熟练地为番茄整枝。“以前在东莞打工,最放不下的就是家里的孩子。”她边说边利落地完成一个个操作,“现在好了,既能在家门口就业,又能照顾家庭,每月还有2000多元收入。”
像曹先平这样在产业园找到工作的村民不在少数。据统计,产业园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等方式,已直接吸纳就业200余人。更重要的是,园区还带动800余户农户开展标准化种植,年均增收3万余元,真正实现了“培育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产业园创新的“1+X”发展模式正在释放出强大活力。以核心示范园为“旗舰”,带动周边农户组成“联合舰队”,通过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保价回收,构建起紧密的产业发展共同体。
站在崭新的智能温室前,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作物的生长,更是一个新型农业产业体系的萌芽。当科技与农业深情相拥,当创新与传承完美结合,乡村振兴的画卷必将越绘越精彩。
东垸村与绿港农业,一个回溯传统,在文化根脉中寻找现代价值;一个面向未来,在科技前沿开拓增长空间。实践证明,乡村振兴的路径并不单一,它既可以是对乡土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可以是对农业生产力的革命性重塑。当东垸的袅袅炊烟与绿港的智能温室在麻城交相呼应,一曲传统与现代共鸣的乡村振兴协奏曲正悠然奏响。
来源:麻城发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