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领航打造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样板 ——记红安县上新集镇新和村党总支书记徐元生

在红安县上新集镇,有一个位于三市三县交界处的村庄——新和村。

9月15日,记者走进红安县上新集镇新和村,绿树环绕,风景如画。排排农家小院整齐划一,条条进村道路干净整洁,文化礼堂、健身游乐设施等一应俱全。

20年前,新和村还是名为“石牛山村”的贫困村,青年外出、土地荒芜、村庄冷清。如今,这里产业兴旺、生态优美,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这位扎根基层20年的“领头雁”——村党总支书记徐元生。

唤醒“沉睡”山村  筑牢发展根基

“组织和群众信得过我,就必须干出样子。”

2005年,刚从企业务工返乡的徐元生,从未有过农村工作经验,却在全村人的期盼中,接过了原石牛山村党支部书记的“接力棒”。

面对村委会简陋的办公条件、党员群众疑虑的目光,他没有退缩,郑重承诺:“改穷根先改思想!党员得带头提干劲!咱们村一定要拔掉穷根!”

此后,徐元生的脚步踏遍全村每一寸土地。他带着党员挨家走访,听老人讲村情、跟中年人算发展账、给年轻人画未来图,将想发展、敢发展的种子播进村民心里。同时,他从党建入手,规范“三会一课”,增强组织凝聚力,把党员队伍拧成“一股绳”。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推进基础设施改造——5.6公里道路从泥巴路变成水泥路,曾经的断头路变成了塆塆通,8000平方米文化广场、11座冲水式公厕、7个村民小组污水管网相继建成。

几年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渐显“宜居”模样。徐元生的付出,也逐渐换来了村民的发展信心。

锚定“生态”赛道  激活经济引擎

“路通了、环境美了,没产业就是‘空中楼阁’。”

2016年脱贫攻坚决胜期,徐元生将重心转向产业兴村,却屡屡碰壁:要么项目不贴合村情,要么合作方怕风险不愿投入……

直到2017年,转机出现。

得知武汉大学退休教授团队有意投资红豆杉康养项目,却因土地流转、配套问题与周边村迟迟未能敲定合作。“这是不能错过的机会。”徐元生回忆道。

他带着村规划图多次奔赴武汉,向教授团队详述生态优势、讲解土地流转方案,还主动报名武汉老教授协会创业交流会,用情讲述村里的生态禀赋、村民的致富渴望与村两委的决心。

“项目落地需啥支持,村两委必尽全力!”这份诚意最终打动了团队。2017年,红豆杉康养项目在红安县招商引资签约仪式上成功落地,项目负责人况坤林直言:“我们看中的不仅仅是政策和选址,还有徐书记踏实干事的劲头!”

以红豆杉项目为转折点,徐元生带领村民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在康养基地外,发展红苕、野菊花、羊肚菌等特色产业,形成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红苕加工成淀粉与粉条,野菊花制成花茶,羊肚菌走高端农产品路线。截至2024年,仅这三项产业就实现增收62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53万元,昔日的“空壳村”摇身一变成为“发展村”。

打造“农文旅”融合 绘就幸福蓝图

产业站稳脚跟后,徐元生瞄准新和村“三市交界、生态优越+红豆杉基地”的天然优势,发力乡村旅游。

2021年,全国著名书法大师吴大千听闻村子变化慕名而来,徐元生陪其走遍山林田间,讲产业故事、聊生态守护,吴大千被原生态环境与发展活力打动,当即决定在此设立学生写生基地,还亲自题字挂牌。这张“文化名片”让周边城市游客、学生纷至沓来,新和村文旅产业正式起步。

为让游客来得高兴、留得舒心,徐元生升级村党群中心为“五区合一”——设电商服务区、寄递物流区、便民服务区、生活用品服务区、中心休闲区,兼顾村民生活与游客需求。60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专建儿童游乐设施,实现老有颐养、少有所乐。

如今的新和村,不仅坐拥“国家森林乡村”“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黄冈市文明村”金字招牌,更成了四季有景的周末游目的地——春赏野菊、夏避红豆杉林、秋采羊肚菌、冬购红苕粉条。

“群众的满意度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当谈及下一步工作计划,徐元生介绍:“村里计划将野菊花扩种至600亩、红苕1000亩,60亩羊肚菌大棚也在筹建中。同时,我们还将升级打造红豆杉康养民宿、农耕体验园,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新和村、爱上新和村。”

来源:黄冈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