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第11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正式启动,教育部明确今年宣传教育月的主题为“保护儿童远视储备量,预防和减少近视发生”。儿童远视储备量是什么意思?如何在近视防控上抓早抓小呢?一起来看记者的调研。
保护儿童远视储备量 预防和减少近视发生
专家介绍,新生儿的眼球较小、眼轴较短,双眼处于远视状态,这是生理性远视。此时屈光度数约为250~300度,称之为远视储备量。随着儿童年龄增长,12—15岁发育为正视眼。
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宣讲团秘书长、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 陈洁:当人生下来以后,先是有一定的远视的量,这些远视的量随着眼睛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远视的量逐渐减少,再变成正视,这个过程如果不好好保护的话,就有可能变成近视了。
通俗理解,远视储备量就是近视发生的一个“风向标”。当孩子不注意用眼,远视储备量就会消耗比较快。一旦远视储备量不足,也就意味着孩子发生近视的风险大大增加。
烟台市福山区西关小学近视防控指导老师 洪月:比如说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那眼睛就容易进入一个近视的状态。比如说一个6周岁的孩子,若远视储备量不足100度,比远视储备量100度的孩子未来三年内近视的可能性会高出两倍以上。
那么儿童应该怎样保护好正常的远视储备量、防止其消耗过快呢?专家表示,幼儿园和小学是儿童近视防控的关键阶段,要引导幼儿和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爱眼护眼习惯。
北京市第五幼儿园园长 邹平:儿童更喜欢游戏,你怎么让他去看远处?比如说我们老师跟孩子玩放风筝,那么孩子自然就看到高处远处,玩吹泡泡,玩投掷,这些就在游戏的过程当中,不是单纯地我告诉你去看远处,而是在玩中就锻炼了孩子。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视光中心主任 孙伟:要保证孩子们每天有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同学们要严格按照一拳、一尺、一寸的这样的标准,养成良好的用眼的姿势和习惯。比如说连续读写20分钟就要眺望6米远处的物体,保持20秒,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
精准监测 精细管理 加强儿童近视预防
教育部自2020年开始部署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旨在推动各地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进一步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通过试点,一些地方已经积累了一些近视防控的经验做法,一起来了解。
北京东城:12所幼儿园试点远视储备量监测
加强视力监测是尽早发现远视储备量不足的有效手段。北京市东城区自2024年开始启动保护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量三年行动,全区12所幼儿园参与试点,将预防关口前移,通过每学期一次的视力屈光度检测,实时跟踪儿童视力情况。在北京市第五幼儿园,记者见到,学生视力检测情况被实时上传系统,系统对远视储备量不足的学生提出了预警。
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健康中心工作人员 赵宏泰:红色的提示就是孩子超过他同年龄组的异常值,这样就能很直观地给孩子做一个预警。
在检测数据的支持下,幼儿园对学生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调整座椅高度,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等手段,让近视防控抓早抓小。
北京市第五幼儿园保健医师 许萍:桌面是距地面大概是58厘米,然后椅面和桌面之间的距离大概是26±2厘米。
山东烟台:远眺比赛纳入大课间 游戏养成用眼好习惯
让学生在游戏中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在山东烟台福山区西关小学记者见到,大课间里一场室外视力挑战赛正在进行,学生们以班为单位,轮流站在固定位置,眺望10米开外教学楼墙壁上的二十四节气视力表。谁能看清最小一排,并准确说出两个以上墙面文字信息的学生就能获得老师的小奖章。
烟台市福山区西关小学二年级学生 范益宁:我挑战的是最后一排,5.0的那一排。挑战成功了。老师给我盖了一个小印章,我回家得给我妈显摆显摆。
江苏泰州:教室电子屏使用每节课不超12分钟
而在学习生活中如何养成电子设备的良好使用习惯?一些地方从学校开始抓起,严格管理教室电子屏的使用时间。在国家第一批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江苏泰州姜堰区,这所小学的一年级课堂上,记者注意到电子屏上有个护眼倒计时标志,使用时限为12分钟。超过的话,电子屏就锁住并无法使用。
泰州市姜堰区张甸中心小学教科室主任 于士江:个别老师可能时间把握上还有待提高,我们在后台是可以监管到的。如果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跟他进行沟通,保证一节课电子屏使用不超过12分钟。
除了技术赋能外,泰州市姜堰区还从日常管理等方面,对电子屏教学进行合理约束。
泰州市姜堰区委教育工委委员 刘付刚:我们还要求各校校长通过走班听课的形式,及时监控教师使用电子屏的情况,构建科学系统的学校近视防控工作体系。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袁安琪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