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车里,刘晓阳又一次熟练地挽起袖子,安静地看着血液缓缓流出。这已经是他第21年义务献血,让热血成为他人生命的“应急包”。问起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他笑了笑,语气朴实:“这是在做好事,万一人家需要血,就差我这一袋呢。”
这句话背后,不仅彰显了刘晓阳热心善良的底色,更映照了一个基层公路人在26年山路奔波中淬炼出的服务精神。21年义务献血,26载基层工作,大同镇农村公路养护站负责人刘晓阳用一场“双向奔赴”,把基层人的坚守,酿成了岁月里最动人的温暖。
21年“热血约定”:从一次尝试,到一生坚持
2004年,刘晓阳所在的单位组织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活动,他想都没想就报了名。“要是没人献,那些躺在病床上的人该怎么办?”这个最简单不过的念头,成了他21年无悔坚持的起点。
“只要身体允许,这件事我就一直干。”刘晓阳语气坚定。起初家人并未说什么,但随着时间推移,家人开始担心他的身体,劝他不要再献血。他也并不争辩,只是默默把学来的献血知识一点点讲给家人听,让家人打消顾虑。然后,下一次献血,他依旧准时出现。
工作再忙,献血周期一到,他总会挤出时间,完成他心中的公益事业。
26载“护路承诺”:把山路当“家路”,把乡亲当“亲人”
大同镇地处山区,公路蜿蜒盘旋,养护难度大。但在刘晓阳眼里,每一寸路都紧紧系着乡亲们的安危。
前段时间,大同镇大桴村一段路面破损,这条道路是学生放学回家的必经之路。他了解情况后,就立刻带人去檀林的矿山上拉石料、拌水泥,和同事们一起将这处破损铺平。他笑着说:“我们手上有养护车,力所能及的问题,我就赶快修好。”
“辖区里的路平了,老百姓走得踏实,我心里才舒坦。”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刻进骨子里的行动准则。
遇到极端天气,他更是连轴转:雨前清沟,雨中巡路,雨后抢修。24小时值守是极端天气时的家常便饭。“多盯一会儿,乡亲们的安全就多一分保障。”他说。
一颗心的“双向奉献”:平凡日子里藏着大情怀
“不管干啥活儿,只要能帮到老百姓,就值!”
在刘晓阳的心里,护路和献血从来不是两件不相干的事——献血是救急,是为生命续航;护路是保通,是护佑平安。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却用21年的热血和26年的脚步,把热心和服务写进了日常:那可能是一袋血点燃的生命希望,也可能是一条平整山路守护的放学之旅,又或者,是暴雨夜里清除路障,一盏突然亮起、照亮归途的车灯。
他让我们看到:伟大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瞬间,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像刘晓阳这样的人,正在用岗位上的执着,悄悄温暖一座城、守护一方人。
每一滴热血都在传递温度,每一次弯腰都在书写不凡,这就是我们身边最动人的“平凡英雄”。每一个心怀阳光,热爱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看见。
来源:蕲春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