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宁市崇阳县沙坪镇的青山脚下,一座现代化的食品厂内飘散着腊肉特有的醇香。这里是江苏人南成强扎根崇阳的创业基地,从腌菜小作坊到“小康车间”,从异乡打工人到崇阳女婿,他不仅用双手编织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更以崇阳“土味”为钥匙,打开了当地群众致富的大门,让深山的味道香飘四方。
2015年,南成强与崇阳本地姑娘艾素芳结为夫妻,此前两人都在外地打工,尝尽漂泊之苦。2017年,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回到崇阳县沙坪镇。南成强发现,崇阳人世代相传的腌菜手艺独特醇厚,而妻子对本地食材与风味的熟悉,于是夫妻二人租下简陋民房,创办“昊师傅土特产店”,从腌菜、泡椒做起,每日凌晨采购新鲜食材,手工腌制,靠口碑积累客户。尽管条件艰苦,但南成强对未来充满信心:“崇阳的‘土味’里有商机,只要用心做,一定能闯出名堂。”
2019年,南成强将目光投向崇阳腊肉。传统熏制法烟大灰多,效率低下,他决心改良工艺。经过反复试验,他研发出封闭空间熏制技术:以本地果木为燃料,密闭熏烤,既保留腊肉醇香,又环保卫生,这一创新让产品迅速走红,但店面狭小限制了品类拓展。2021年,在镇政府支持下,南成强投资建设昊帆食品厂。2023年5月,现代化厂房投产,配备先进生产线与质检实验室,腊肉、卤味花生、干辣椒等十余款产品相继问世。目前,工厂的月营业额已突破20万元,南成强注册“沙坪昊师傅”商标,坚持“零添加、纯手工”,原料取自本地生态种植蔬菜与散养土猪,为品牌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南成强深知,要让崇阳“土味”走得更远,需带动乡亲共同致富。昊帆食品厂优先招聘贫困户,提供技能培训与稳定岗位,车间里二十余名工人大多来自周边乡村,他们每月收入3000元以上。李大娘因在家照顾孙儿无法外出务工,如今在厂里负责食品腌制,她感慨地说:“成强不仅教我手艺,还帮我解决生活难题,日子终于有盼头了!”
昊帆食品厂车间被授予“小康车间”称号,南成强也获评“联农带农带头人”。在生产过程中,他优先采购本地农户的优质食材,如猪肉、辣椒、藠头等,既保证了原料的品质,又帮助农户增加了收入。这种“企业+农户”的模式,让更多的乡亲能够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南成强始终认为,崇阳“土味”是文化的载体。他深挖传统工艺,立冬后按古法腌制腊肉,中秋制作本地特色的白芝麻、黑芝麻馅月饼,端午制作本土特色腊肉咸蛋黄粽。每逢过节,南成强还会把店里的食品免费送给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如今的南成强,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迷茫的异乡打工者。他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让崇阳的“土味”不仅飘向商超、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更成为一张亮丽的地域名片。
“我不是崇阳人,但崇阳是我的家。我要让更多人品尝这份味道,记住这片山水。”从江苏到崇阳,从腌菜小作坊到现代化扶贫车间,南成强用17年的坚守与创新,让异乡成为故乡,让“土味”转化生金。他的故事,是无数创业者奋斗的缩影,更是乡村振兴浪潮中生动的注脚。未来,他将继续深耕这片土地,以崇阳味道为纽带,带领更多乡亲增收致富,让深山的“土味”香飘万家,让异乡人的“根”扎得更深。
来源:长江云
编辑:黄俊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