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2025年全市新增先进级智能工厂17家,居全省第一 智造星火,何以燎原?

湖北祥云化工集团数据中心机房,总工程师郭国清紧盯着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当ITCC机组在线检测系统突然发出预警,他迅速放大参数界面,发现某反应塔温度曲线出现微小波动。“过去人工巡检无法发现一些细微隐患,现在可自动定位提前防范,避免非计划停产带来的损失。”他介绍。

这座机房正是黄冈传统工业转型的缩影。今年初以来,我市以智能工厂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智改数转”,培育新质生产力,连续17个月技改投资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2025年新增先进级智能工厂17家,居全省第一,获评国家“千兆城市”。

连日来,记者探访本地部分企业,找寻“传统工业”向“智能制造”蝶变的密钥。

量体裁衣的进阶之路——

61家基础级、近百家先进级工厂形成金字塔梯队

市经信局会议室墙上的产业地图,清晰标注着痛点:我市传统产业占比高达70%,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加工附加值低,装备制造“缺芯少魂”。“传统路径走不通了。”市经信局局长曾晓东翻开调研报告,“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仅35%具备完整数据采集能力,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不足40%。”

湖北华建石材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龙才曾深陷困境。2021年,他的矿山因环保问题面临整改停产风险。“人工开采效率低、风险高,能耗大,经营成本也高。”石材产业发展座谈会上,专家一针见血:“要么智能化重生,要么淘汰出局。”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当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湖北被赋予建设全国算力网络枢纽的使命,黄冈意识到:融入国家战略,必须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打通数实融合的“任督二脉”。

华建石材的矿山见证了一场革命。7月10日,重达百吨的5G智能大切机轰然启动。“石材加工精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伴随着夏日烈焰,火花飞溅,热浪翻滚,人群中惊叹声连连。

“1立方米成品能源消耗量降低到原来的一半左右!”公司董事会秘书助理邬剑指着中控台介绍道。这场变革源于智能工厂梯度培育——

在基础普及层,推动规上企业从核心数据采集、关键工序自动化等痛点入手。

在先进提升层,引导企业深化智能装备应用与系统集成。

华建石材引入“中国第一台5G花岗岩石材智能大切机”,建成5G+智慧矿山,成本降15%,效率升30%,为传统石材业注入全新活力。

在卓越引领层,聚焦行业标杆,打造系统级智能应用,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祥云化工依托决策云平台、工业互联网等10余个关键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设备数控化率猛增65%,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

截至目前,全市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级水平以上企业185家、三级以上140家,已评估认定基础智能工厂61家。

然而,获评先进级的百家工厂中,实现全流程、全要素深度智能化的企业仍属少数。市经信局产业发展科负责人梅莉坦言:“还需要加大力度推动已获评的先进级工厂持续投入,打通数据全链路贯通、AI深度赋能、全流程协同的核心通道,实现卓越级零的突破。”

三链融合的创新裂变——

建成47家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推动年技术交易额突破200亿元

在黄冈高新区,科峰智能传动的实验室正上演“双城记”。武汉理工大学教授陈定方教授团队的算法模型,通过工业互联网实时传输到黄冈生产线。“这套谐波减速器刚获得德国TüV认证。”7月14日晚,董事长吴俊峰向记者展示了手机上的远程运维数据。借着智能制造的东风,他的订单捷报频传。

科峰智能传动牵头组建“高端装备产业技术创新及人才战略联盟”,通过“链长+链主+链创”三链融合机制,形成了“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黄冈”的跨区域协同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带动市内15家企业协同创新,更助力10余家装备制造企业跻身先进级智能工厂行列。如今,黄冈建成47家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推动年技术交易额突破200亿元。

科产融合,创新链实现裂变反应——

数实根基更厚实。在黄冈电信枢纽楼,工程师李博正在调试新安装的GPU服务器。“这是我们第3个智算单元,总算力占全市三分之一。”随着9078座5G基站织密网络,4600家企业“上云用数”,13家企业获评5G工厂,传统产业正获得数字新血管。

产业筋骨更强健。先进级智能工厂中,神力汽车零部件公司尤其引人注目。其“黑灯车间”里,工业机械臂上下挥舞运送物料,智能扫描系统快速完成产品质检。“过去这条线需要100名工人,现在只需5名工程师维护。”公司总经理助理方莉说。

创新生态更活跃。蕲春蕲艾产业研究院里,湖北中医药大学刘大会教授团队等将科研成果引入艾草育种。“团队培育出5个蕲艾优良品种,单位面积艾叶产量提高15%以上,改写了蕲艾无审定品种的历史。”院长袁琴翻开合作名录:这里已汇聚15所高校,在艾灸智能装备研发、蕲艾精油高效提取工艺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多项突破性进展。

但科峰智能传动人事总监杨剑最近也有烦恼:近三年引进的博士大多来自武汉。“周末工程师终究难解渴,高端人才本地化培养需破题。”

“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黄冈”模式虽借力巧妙,但黄冈自身高端研发平台和顶尖人才储备仍显不足。“在‘借智’与‘强基’之间找到更可持续的平衡点,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市经信局副局长李兴芳表示。

政策工具箱精准投放——

1.5亿元技改资金撬动40亿元金融贷款

转型升级非企业独舞。我市以全方位的服务保障,汇聚起政、企、金、研同频共振的强大合力。

市财政局局长瞿伟办公桌上放着特殊的台账:近三年1.5亿元技改资金流向全部可视化,撬动金融机构为技改项目发放贷款超40亿元,加速企业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

更具温度的是“科技副总”机制。湖北工业大学的刘清亭教授定期深入凯伦新材料车间,成为企业攻克防水涂料产品抗流挂性能难题的“外脑”。从资金精准滴灌到智力下沉一线,黄冈构建了全要素赋能的政策生态圈。

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夏明国认为,“当政策红利退潮,还需要强化示范带动,深化‘以大带小、以点带面’的转型经验推广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将政策补贴与企业转型成效、持续投入挂钩,健全服务生态,构建‘平台+机构+人才’专业支撑体系,激发市场需求,让企业转型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我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服务推动支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高位统筹“产业提质倍增行动”等七大专项行动。创新设立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出台一揽子政策,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对设备更新企业给予8%-15%阶梯式补贴;对获评先进级智能工厂的企业,重奖40万元。真金白银的驱动下,近3年累计有1500余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

多维赋能,破解关键瓶颈。我市全力构建“平台+人才+技术”赋能体系。建成黄冈市中小微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5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的“科技副总”机制,为112家重点企业精准匹配高校院所专家,解技术之渴。“软件揭榜挂帅”专项行动则直击生产控制类软件“卡脖子”难题,推动工业软件加速迭代。

成效立竿见影:今年上半年,全市软件服务业规模增速45.3%,居全省第四。

“其探索的价值,远不止于地方经济报表——它为全省乃至全国条件相似的中等城市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黄冈解法’。”夏明国分析道。

当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奔涌而至,黄冈的突围实践证明:唯有将国家战略的宏大叙事,转化为车间里的数据流、矿山中的传感器、实验室的算法模型,才能真正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而这场突围之战,才刚刚吹响冲锋号。”曾晓东表示。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汪秀玲 通讯员 聂志龙

编辑:龚丽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