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武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提交审议。不到90分钟的报告里,“转型”二字出现19次。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不少代表、委员递交的建议、提案,都与转型发展息息相关。
“让‘武汉制造’在转型发展中强筋健骨、再铸辉煌。”《政府工作报告》关于2025年重点工作的一处表述,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强烈共鸣。“非常迫切!”“坚定决心!”代表、委员纷纷热议,武汉转型闯关的步伐还要快些、再快些。
过去一年极不平凡,在传统产业全面承压之下,正是坚定推进转型发展,武汉交出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1万亿元、增长5%以上的成绩单。《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去年,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6万家,实现三年翻番;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6%左右,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0%以上。
惟创新者进。中国年度第1000万辆新能源车去年11月在武汉下线。市人大代表、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CEO卢放说,还要继续通过转型塑造优势。2025年,岚图年销量将力争实现20万辆目标。
传统产业,转型才有出路。“打好产业升级攻坚战刻不容缓。”在1月8日下午的汉阳代表团全体会议现场,市人大代表、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汪俊的发言引发共鸣。去年,已有百年历史的健民药业旗下一家工厂入选国家级5G工厂,“小罐熬药”的场景早被现代设备“刷新”,“一碗中药汤剂变成一粒创新药”。
区域发展闯新路,同样要靠转型。市人大代表、武昌区副区长钱刚说,中心城区人口和建筑密度高,有人认为这是发展痛点,但武昌区从中找新路,通过加快数字经济发展,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2000亿元。
走进一个个人大代表团全体会议和政协小组讨论现场,记者听到这样一句句热烈的讨论——“转型是应对变局、危中寻机的重要路径”“通过转型重塑格局、重塑优势,我们完全有条件闯出新路”。会场内外,“转型闯关”不仅是武汉高质量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成为社会共识——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破题之要在转型。
今年武汉两会召开前,市政协委员、武汉慧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万松接触和调研了近千个中小企业及项目,撰写了6件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走出政协小组讨论现场,万松的信心更足了:“要带头把号令声传导至每一个‘毛细血管’,武汉正打响转型发展攻坚战。”
岚图汽车工厂凌晨工作场景。长江日报资料图
1月8日,离武汉两会会场25公里处的东风岚图工厂,一辆辆新能源汽车在智能流水线上鱼贯而出,每118秒就有一辆汽车在这里下线,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第1000万辆两个月前在这里诞生。
“等不起,慢不得,转型才能突围!”市人大代表、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卢放谈到东风岚图工厂的例子,这是由一个传统燃油车工厂改造成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工厂,只有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才能促进汽车产业新能源转型升级。
4年前,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冲击,东风公司提出加快向科技型企业转型,发力新能源。卢放介绍,去年,东风汽车销售新能源车86万辆,同比增长64.4%,岚图连续4个月销量破万,岚图梦想家销量跃居新能源MPV市场第一。“今年有信心实现岚图汽车年销量20万辆的目标。”
“武汉已经站上2万亿元大关,正在加快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市人大代表、武昌区副区长钱刚说,以坚定信心掌握战略主动,以转型思维打通升级路径,这不仅是城市的选择,也是区域的选择。激发老城活力,必须转!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中勇挑大梁,必须转!
“中心城区人口和建筑密度高、资源和环境约束紧,有人认为这是发展痛点,也有人认为这是战略资源,切换按钮就是——抢抓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坚持转型。”钱刚称,武昌区积极探索中心城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将数字经济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武昌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增6992户,同比增长146.88%,成为2024年新增市场主体最红火的行业。
“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工业重镇,进行产业升级与转型迫在眉睫。”市政协委员、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教授胡钊政以他从事的交通运输行业为例,他说,传统的交通运输产业无一不面临数字化、绿色化和智能化升级需求,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自动驾驶、新能源车、新能源船舶、车路协同等新技术是新一代交通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交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胡钊政进一步谈到,武汉是中部地区科教资源最密集的城市,产业体系相对完备,只有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才能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实现“光芯屏端网”等优势产业升级。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
作为一家传统中药老字号制造企业的掌门人,市人大代表、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汪俊深感转型迫在眉睫。
“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在新药研发上快人一步、高人一筹,加大投入!”汪俊感慨,医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老字号中药品牌企业如果仅依赖传统的优势和模式,很容易在竞争中失去市场份额,被新兴企业所取代。
健民集团一直专注于中药新药研发与儿童新制剂研究,自主研发的七蕊胃舒胶囊、小儿紫贝宣肺糖浆等均是“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化。
在汪俊看来,把“一碗中药汤剂变成一粒创新药”,不仅是剂型的改变,更是一种传承与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传统中药的品质与疗效,从药材筛选、提取工艺到质量控制进行全方位升级,从而站稳市场。
据悉,目前,武汉初步形成了高端医疗装备和生物创新药产业集群,市场主体突破3800家,大健康产业规模预计达到5500亿元,成为第三个超5000亿元的产业集群。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体现武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如何提升创新策源功能,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市政协委员、江汉大学系统生物学研究院教授彭海讲起自己的切身经历。
彭海团队研发出新型分子鉴定技术——植物MNP(多核苷酸多态性)标记法,快速无误确定种子DNA,准确率可提高到99.98%以上,“通俗地说,就是给种子颁发‘身份证’,辨别真假种子”。
“以前是‘不会转’,去年《武汉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颁发后,学校和政府都鼓励我们成立公司,将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转变为企业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彭海说,目前,基于该技术并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拨转股”项目资金支持下,他注册成立了两家公司,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科研成果“躺在书架”变为“走向货架”,极大提高了转化效率,也解决了企业在创新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武汉作为传统工业强市,传统产业底蕴深厚,但面临优化升级的迫切需求。”市人大代表、武汉光谷数字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翔宇今年带来的建议案中,关注到推动科创供应链平台“迭代升级”,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他介绍,光谷数产是低空经济领域的参与者。“我们通过金融赋能,扶持无人机相关企业,助力技术创新和业务拓展,推动行业发展;与高校、科创企业等单位合作,探索一系列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为低空经济的多元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七届中国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观众与人形机器人互动。李昕宇 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加快打造新时代制造强市。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以用为导向促进全面创新。”市政协委员、武汉轻工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高全胜提出,加快我市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进一步梳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点产业,布局谋划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清单和重大项目库,同时通过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产业图谱和推进路线图,分行业制订实施方案,最终形成一些可复制的产业转型模式。
市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董事长兼总经理、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彭芳瑜认为,制造业是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此前,他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重载工业机器人研究,持续攻克核心工业软件及工业母机等卡脖子技术。
彭芳瑜介绍,今年两会期间带来了“关于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科教融合”的提案,瞄准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并已与产业深度结合,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开发“大脑”能自主感知、“肢体”更精巧敏捷的共融机器人。
“只有通过传统产业升级,以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为动力,才能让新引擎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实现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委员、湖北芯擎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郑敏说,产业升级要依托本地的优势,结合本地上下游和市场引导支持,才能充分带动产业升级,进而辐射全国,进军全球。武汉在光电子、智能汽车、存储芯片领域已经位于全国领先地位,可以在量子计算、车规级芯片、人工智能等方面发力。
郑敏认为,产业升级不仅仅是简单的设备升级,也需要耐心资本的持续投入,需要足够的试错机会,才会实现突破性发展。
来源:长江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