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麻城:在“破”与“立”中答好改革的时代之卷

破与立,辩证统一。立得住,才能破得好;彻底破,才能更好立。

麻城的优势有哪些?发展方向在哪?制约发展的瓶颈藩篱是什么?如何用新观念、新路径破解卡点堵点?麻城一问再问。

锚定“以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为主攻方向”这个目标定位,明确系统重塑“依托大武汉、辐射大别山”的城市功能和产业体系,按照“扛起大旗、走在前列,当好先锋、打好头阵”的要求,麻城一干再干。

立“麻城之长”,破“麻城之短”,只为“干成”想办法,不为“干不成”找借口,不断总结经验,尝试新办法、探索新路径,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麻城一改再改。

从昔日一穷二白的贫困县,到今日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发展先锋:去年地区生产总值465.19亿元,占黄冈的1/6;规上工业总产值455亿元,占黄冈的1/4;固定资产投资229亿元,占黄冈的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亿元,占黄冈的1/7,均稳居黄冈首位。石材、汽车零部件、建筑业产值分别达到210亿元、104亿元、128亿元,成为黄冈唯一拥有3个百亿产业集群的县市。连续两年入围“全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连续三年入围“赛迪中部百强县”。

用好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招”,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麻城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以破与立的变革之力推动经济社会行稳致远。

找准发展定位,化优势为胜势——答好“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立新之卷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动力、最大元素、最活源头。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改革巨椽,向哪里发力?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和胆识。

“改革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麻城市委书记汪国兵表示,改什么、怎么改,发展什么、怎么发展,需要全面审视自身条件,找准定位,突出特色,精准选择发展方向,规划统筹好产业布局,探索出能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的发展之路。

10月22日至24日,第二届麻城国际石材博览会吸引了巴西、土耳其、巴基斯坦、挪威、柬埔寨等25个国家456家企业参展,超过7万人慕名而来,共同见证全球最大临矿花岗岩生产基地的“新石代”。

石材,是麻城“搬不走”的根植性产业,拥有行业话语权和定价权。处在转型发展加速期的麻城,找准全国石材供应链中心的功能定位,打造全国石材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国际性石材交易中心。

在这场产业升级的攻坚战中,立是根本。要做大做强石材产业,必须“立”起绿色发展的理念,“立”起新质化发展的方向,“立”起国际化发展的视野。

向“新”而行,向“绿”而进,先立后破。

健全规划制定实施机制、生态修复投入机制、采矿权整合机制,一体化推进石材产业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建立“一沟四池、雨污分流、三级截污、综合施策”的石材矿山环保治理模式。

以市场为导向,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以需定供、以销定产,石材产业正在向以定制化为主导方向的道路上转型。

推动石材产业“智改数转上云”,打造一批智慧矿山、数字工厂示范企业,破传统产业创新窘境。在产业链上布局新赛道,打造中部石材(国际)荒料交易中心,破原材料供应不足之短;建设石材雕刻产业园,破产品低端之短;建设五金辅料城,破机械设备制造之短。打造“金石链”平台,破供需难以精准匹配之短。建设石材铁路专线,开通麻城至舟山港、中韩、中欧等铁海联运专列,破物流不畅之短。

立得住,才能破得好。去年,麻城石材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占据全国地铁站用材70%以上份额,出口量和进口量分别为400万吨和180万吨。

挖掘麻城菊花悠久的种植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锚定“全国菊花供应链中心”的功能定位、打造“中国菊谷”,麻城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菊花产业创新发展之路。

加工有短板,就紧盯精深加工这个关键环节,大力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融合有短板,就千方百计做足“菊花+文旅”“菊花+美食”等“菊花+”文章,不断丰富拓展菊花产业业态;科创有短板,就成立产业研究院,对接时珍实验室,建设国家级CNAS实验室,让科创成链,让麻城菊花更有“国际范”;服务有短板,就建设专业园区,出台奖补政策,做足专业配套……

如今,麻城菊花总种植面积突破16万亩,干花年产量1.7万吨,全产业链产值50亿元,产业规模和相关市场主体数量均居全国三大菊花基地之首。品牌价值达到60.65亿元,14类1000余款菊花系列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

瞄准汽车产业格局重大调整的机遇,麻城“立”起“链接车谷、智造麻城”的目标,做强汽配链。主动融入全省汽车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对接长江汽车供应链平台,连续16年入选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成功创建省级首批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冲破瓶颈藩篱,打通堵点卡点——答好“革故破旧,奋发有为”改革之卷

瓶颈藩篱,不破不行。

麻城市委副书记、市长裴永波表示,进入深水区的改革,尤其难在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只有勇敢地“破”,才能为“立”开辟道路、清除障碍、创造条件,为新的发展打开广阔天地。

破思想观念的障碍——

只为“干成”想办法,不为“干不成”找借口,解放思想打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开关,麻城提出“五破”:破“外因决定论”的窠臼,坚持“内因决定论”的思维;破“畏首畏尾”的顽疾,坚定“勇争一流”的标准;破“知难而退”的惯性,树立“一切皆有可能”的观念;破“拖拉延误”的习性,倡导“效率至上”的新风;破“思维固化”的瓶颈,拓展“发散思维”的办法。

破工作机制的藩篱——

创新“产业发展”工作推进机制,把副县级以上干部编入30个重大产业重大项目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不分二线三线,人人都上一线”,激励倒逼各级干部奔赴“大干项目、大抓发展”的战场。

破城市发展的卡点——

把握城市更新与房地产发展互为需求、互为供给、互相促进的关系,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双向发力,打造新产品、培育新主体、出台新政策、探索新模式,以“人房地钱”小循环推动“人产城”大循环。

引进市场主体上海联影集团投资7.8亿元,按照“医疗+康养+地产”模式,在麻城市人民医院对面建设“设施适老化、服务贴心化、就医便捷化”的影源康养社区,政府重点支持完善周边配套设施。

国有企业城发集团投资8.9亿元,开发“陪读公寓+教育地产”产品,在麻城一中毗邻地段建设可租可售的国子苑小区,政府出台就业支持政策,为陪读人员提供小时工、钟点工、“妈妈岗”等灵活就业岗位。投资2.19亿元建设“拎包入住、生活便利、社交共享、创业省心、成本较低”的青年社区,建成后交由市场运营。

在南湖街道关厢社区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合作建房试点,37户居民组建成立危房改建项目合作社,城发集团开发建设,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土地变更、返还出让金、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居民以旧换新后,剩余商品房及商铺用于出售、经营。

破乡村振兴的痛点——

除了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外,茯苓窝“变传统村落为生态民宿”的发展模式成为改革创新的切口和突破点。村集体按30年使用权租期流转闲置民房,整体打包租给市场主体进行民宿化改造后,采取会员认租委托运营模式出让使用权,既可自住又能投资创收。通过政策支持农房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分离,实现“村民得实惠、企业有效益、全村赢发展”。

破营商环境的堵点——

擦亮“冈好办”政务服务品牌,持续推进“码上办”,打造“无证明”城市,突出以控制成本为核心开展“六大行动”,被确定为“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培育机制创新”国家试点。推出“高效办成一件事”主题事项66个、即申即办事项1953个;实现“一窗通办”受理事项占比85%以上,项目审批时限压减61%。

破得准立得稳,谋定后动稳扎稳打——答好“破立同行,齐驱并进”发展之卷

统筹破与立,必须找准改革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既需要有谋定而后动的智慧,也需要自我革新的勇气,二者相得益彰,才能汇聚磅礴伟力共同推动改革走深走实。

今年4月以来,麻城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全套试点”,建立资产、资金、资源一体“一本账”,加快分散变集中、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探索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循环机制的新路子。

农村供水保障力不够,城乡供水服务不均衡,怎么统筹?

“以强补弱,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麻城市财政局局长鲍斌说,麻城运用“大财政”理念,以水厂等固定资产和供水特许经营权依法划转、出让给国有企业高新投,获批湖北银行贷款2.8亿元,吸纳民营资本2.7亿元,争取政府专项债1.4亿元建设5座万吨水厂,引导社会资本2.4亿元投资运营18座千吨水厂,全面提升城乡供水能力。采取“建大水厂、兼并中型水厂、减少小型水厂”思路进行整合,组建形成以产权为纽带的城乡一体化的供水集团,承担城乡供水统一经营管理工作,以城区供水盈利,来平衡偏远乡镇的亏损。

大刀阔斧地“破”,统筹谋划地“立”,激活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资产规模越来越大。分散在各领域的国有“三资”入账进表、全面归集,共清理“三资”1608亿元,有效资产1051亿元,两项数据均居黄冈首位。分类注入、划转到国有企业有效资产105亿元,市属国企形成稳定的现金流。

变现渠道越来越活。数字资源、特许经营权等新型要素实现融资。能投公司利用热能资源获得授信31.5亿元;城发集团利用智慧停车和充电数据资源融资获得信贷1000万元;信安国融集团打造的公交数据资源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交易,获批中国银行融资贷款500万元。城乡充电桩、城市供热供水、智慧停车等特许经营权依法公开出让给国企后,获得融资20多亿元。

社会跟投越来越多。高新投出资2亿元与湖北生态公司合作,建设金属表面处理产业园,吸引签约企业投资超过30亿元;城发集团建设定制厂房,引进立讯精密项目,带动社会资本投资20亿元;信安国融集团与江苏绿港、山东寿光、广东乐禾等公司合作组建合资公司,推进5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带动社会投资27亿元。

盘活途径越来越宽。清理出教联体、医共体闲置资源资产,依规划转国有企业开办老年医养中心、月子中心、康养馆等,让“包袱”变成“财富”,让“沉睡三资”变成“发展活水”。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策划:罗  俊 统筹:陈  鹏  陈晓辉

撰文:熊庆萍  马卫林  肖  杰  陈  珏  秦  楣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