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传承,就是让非遗被世界“看到”

历经千年的岁月更迭

穿越无数的烽火至今

诉说古人的传奇故事

记录人世间最真实的喜怒哀乐

一双巧手调动千军万马,

两根竹竿表尽喜怒哀乐。

光影之下,大千世界熙熙攘攘。有一门“技术”,仅凭一张白布,两根竹竿,便可让“一张牛皮演绎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这便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戏。

千百年来,皮影戏成为了大众喜闻乐见的戏剧表演形式,方寸之间,折射出大千世界的熙熙攘攘,深深地印记在人们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中。

三峡人家艺术团表演皮影戏的“鲁家班”,原名“太和班”。“鲁家班”的班主鲁邦文,正是省级非遗传承人。班中还有一位市级非遗传承人,鲁邦臣。他们两兄弟为皮影坚守了一生。

只见“皮影”不见“戏”

传承千年就此退场?

在当下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影视大为流行,人们开始热衷于各种现代娱乐方式,特别是年轻人对皮影戏更加陌生,曾历经千年沉浮却一直生生不息的“不插电电影”如今却很难看到了。

由于缺少观众,让皮影收入难以维持生计。加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求“时髦”,不愿学习皮影戏,这也让“太和班”雪上加霜。每次想到这些,都会让鲁氏兄弟无比心酸,时常陷入坚持或放弃的痛苦挣扎中。

没有传承人,我们就失去了非遗。没有受众群体,非遗文化同样会湮没无闻。难道这流传千年的皮影戏真的要失传了吗?

最好的保护,

就是让非遗被世界“看到”!

看到,了解,然后喜欢。这是非遗保护的必由之路,也是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3年,在环坝集团邢昊董事长的大力支持下,三峡人家将“太和班”请到景区,给予其充足的资金和物资支持,并安排专人学习皮影制作和皮影戏的操作技巧,同时他们也改名为“鲁家班”。

流光烁金,一转眼皮影戏在三峡人家的大舞台上已为世界各地的游客上演了38000多场,不仅在保护中获得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也因为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而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

鲁家班里最小的艺人——90后鲁佳浚,是鲁家班第四代皮影戏传承人,经过学习,已熟练掌握这门民间传统艺术,为地方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注入了新生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只有保护和传承好文化遗产,才能让中华民族薪火相传。

未来,三峡人家将继续“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赋能企业建设,积极发挥旅游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力争创建首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通过文旅融合再创新,让非遗文化“活起来”,让非遗文化被世界“看到”,为国家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来源 长江云

编辑 毛紫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