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推荐名单公示
根据中央文明办关于做好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推荐评选表彰工作要求,现对我省拟推荐的全国文明家庭予以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信函、电话等方式向省文明办反映。
公示时间:10月8日至10月14日
联系电话:027-87237201
联系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省委大院省文明办创建指导处
邮政编码:430071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16年10月8日
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余洪芝家庭
主要事迹:余洪芝家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生活,常年坚持志愿服务,全家志愿服务累计时长逾27560小时,带动社区形成“人人争着做好事,个个比着做好人”的良好风气。余洪芝家庭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十五年如一日,一刻也不放松。为更好地服务居民,她走家串户,把工作安排、活动情况、居民信息,都记录在笔记本上,15年来攒下十本日记,社区18个门栋、49个单元、746户、2980人,她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在余洪芝的影响下,家里三代人都成为铁杆志愿者:老伴每天义务巡逻,给花草浇水,清洁楼道,还给结对家庭的老人做寿面、过生日;媳妇热心调解邻里纠纷;年幼的孙子是社区最小的楼栋长。余洪芝和儿子在社区设立“余婆婆治安岗”,除夕还在社区巡逻,避免燃放烟花起火带给居民财产损失。全家为困难家庭和空巢老人设立24小时“守护热线”,据不完全统计,自“守护热线”开通以来,已帮助50多人渡过难关。余洪芝带头在社区成立“贴心关爱服务队”,迄今已有40多个家庭参与,形成“人人争做志愿者”的社区新风尚。如今“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文化成为社区独特的风景线。余洪芝先后获得全国“奉献之星”优秀社区志愿者、湖北省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志愿者称号。余洪芝家庭先后荣获第九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湖北省“荆楚最美家庭”称号。
襄阳市樊城区中原街道办事处铁路社区王华革家庭
主要事迹:王华革、袁力生夫妇作为一个重度智障儿的父母,他们不抛弃、不放弃,用浓浓的爱将儿子袁冶培养成为全国优秀特奥运动员。他们还热心参与残疾人事业,凭借自己的经验与爱心,力所能及地帮助残疾人成才。在得知王华革夫妇教子有方的事迹后,许多智障孩子家长慕名而来寻求帮助。王华革看到这些家长的忧郁无奈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于是她在丈夫的支持下主动投入到社区扶残、助残工作和特奥活动推广中,成为社区的第一位志愿者。王华革深入社区智障残疾人家庭,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康复状况,征询他们的愿望和要求,还建立了相关台账。她还以自己儿子为例证,普及特奥知识和理念,引导智障残疾人家庭争做特奥家庭。通过她的大力宣传,大多数家长表示要充分利用社区这一场所,鼓励支持孩子参加特奥活动,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在他们的推动下,襄阳市樊城旭东路社区、襄城新街社区等地相继成立了“阳光家园”,免费为残障人士提供康复训练。王华革被推举为襄阳市智障协会主席后,她的助残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为智障残疾人走出家庭、融入社会付出了更多卓有成效的努力。王华革先后荣获湖北省“十佳残疾人爱心母亲”、全国特奥工作先进个人、“十一五”全国残联专门协会工作优秀个人、“湖北省优秀志愿者”等称号。袁冶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特奥运动员及第四届特奥会乒乓球优秀运动员。王华革家庭先后荣获湖北省“荆楚最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称号。
荆门市东宝区龙泉街道办事处团结社区卞雪松家庭
主要事迹:卞雪松、谢萍夫妻俩下岗后自主创业,家里有两个女儿,大女儿7岁时患上自闭症。这对坚强、善良的夫妻把生活的经历和遭遇统统化作爱,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更把关爱的目光投向了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2001年,卞雪松夫妻俩用买断工龄的19000元创业,生产的第一批合格产品就捐赠了价值4000元的产品给市特校;非典期间,卞雪松又为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捐赠了价值8000元的产品。逢年过节,他们总是带着孩子去看望市光荣院、东宝区牌楼福利院和市孤独症康复中心的孩子们,2013年主动免费将价值几百万元的厂房、办公楼无偿提供给荆门市圆梦爱心帮扶会兴办残疾人庇护中心,为30多位残疾人撑起了一片蓝天。2011年3月,卞雪松发起成立了全省首家自闭症互助协会,并当选为会长。2013年他当选为荆门市圆梦爱心帮扶会副会长。协会成立五年来,夫妻俩共同为协会的发展倾心尽力,为自闭症孩子和残疾人送去了温暖。积小爱为大爱,这就是卞雪松一家的真实写照。卞雪松家庭荣获第九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称号。
随州市广水市李店镇黄金村叶星梅家庭
主要事迹:叶星梅是广水市李店镇迎春村妇代会主任,姐姐叶新洲是李店镇黄金村妇代会原主任。2011年,叶新洲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投资10万余元,将该村闲置小学改建成了养老服务中心。2014年叶新洲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去世,叶星梅接下了姐姐的担子,丈夫李建林放弃在外的高薪收入,投资十几万元同叶星梅一起管理服务中心、照顾老人,85岁的婆婆也成为助手。叶星梅亲自种地种菜、洗衣做饭,还用家中仅有的积蓄买了一辆小车,专门接送老人看病。叶星梅接手服务中心后,在服务中心里建了一座8000册的亲子图书阅览室,留守儿童在这里看书绘画、学习交流,与在外的父母视频通话。留守妇女们专门成立了巾帼志愿服务队,定期为服务中心开展清洁卫生、读报谈心、义务理发等志愿服务活动,并与留守儿童结对担任“爱心妈妈”。留守儿童也经常为老人们表演节目、制作贺卡,给老人们带来欢乐。养老服务中心形成了一个同时服务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叶星梅家庭荣获“荆楚最美家庭”称号。
宜昌市远安县旧县镇鹿苑村罗必炎家庭
主要事迹:罗必炎和他的养岳父、女婿,三代男人都是上门女婿。早年,罗必炎父母放弃了包办婚姻,各自重组家庭;其妻年幼时家贫投奔向家,成为养女,上头有四位老人。罗必炎上门做女婿时,生父生母、继父继母、岳父岳母、养岳父养岳母等8位老人都健在。罗必炎和妻子秉承孝老爱亲、多行善事的家风家训,数十年如一日,悉心赡养8位老人,没有一个晚上在凌晨前入睡。乡亲邻居有人叹息,罗必炎自己赡养四个老人,还上门另养四个,累得哪像人过的日子。但罗必炎觉得,哪家都有老人,后辈再苦再累也要孝顺老人,这是做人的道德良心。8位长辈年老体弱、经常患病,罗必炎与妻子不辞辛劳、辗转照料。2007年,妻子养父向性凯肺气肿加剧,罗必炎送他到县医院治疗。周围不少人劝他,你多年尽孝,又不是亲父,不必花冤枉钱了。但夫妻俩坚守自己的孝心,每天给老人送水喂药、端屎端尿、擦拭身体,老人躺在病床上几个月,身上没长一处褥疮。十里山乡,流传着“尽孝要学罗必炎,做人要像罗必炎”的佳话。罗必炎家庭先后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第十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称号,罗必炎荣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孝感市孝昌县北京路313#关王社区蒋志刚家庭
主要事迹: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的蒋志刚有个特殊的家庭,父亲是抗美援朝的老战士,战时留下了久治不愈的关节痛;母亲在2002年被诊断为平滑肌腺瘤;大儿子自幼患有脑瘫,生活不能自理;弟弟因公负伤,有严重性的脑震荡,弟媳也因此离开……妻子官小灵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挑起了维系家庭的重担,放弃市区的工作调到国家级贫困县工作,为的是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她说,“我对金钱要求不高,嫁给他,认的是这个人。水利就是他的命根子,搞水利是造福百姓,他认准了,我还是支持他。尽管我们生活得很清贫,但我们家很幸福,很快乐!”蒋志刚虽然没有很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但他的家却充满温暖和关爱。随着年龄增长,大儿子的思维正常,但身体却和常人不同,曾一度丧失了生活下去的勇气,为了鼓励大儿子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官小灵把丈夫领回的奖章挂在儿子脖子上,给他讲爸爸的故事。蒋志刚则教大儿子学会了简单的电脑操作。他还送给小儿子蒋磊一本6万多字图文并茂的小册子——《成长轨迹》。在与水相伴的坚守中,他把对家人深深的思念,寄托在了字里行间。蒋志刚先后荣获“湖北省先进农业科技工作者”、“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湖北省第五届道德模范称号。蒋志刚家庭荣获“荆楚最美家庭”称号。
天门市竟陵办事处鸿渐社区谢端平家庭
主要事迹:谢端平家庭是一个充满浓郁书香、浓浓爱心、健康文明的家庭。夫妻俩教育孩子要热爱读书、敬业奉献、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并以身作则为孩子做表率。他们从小培养儿子良好的读书和学习习惯,家庭学习氛围浓厚,所有家庭成员都爱读书、爱学习。夫妻俩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都是单位的业务骨干,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谢端平勤政廉政、克己奉公,多次被评为岗位能手、先进工作者。杨琴俊勤勤恳恳、精益求精,每次卫生系统业务竞赛都名列前茅。尊老爱幼是他们家的好传统,夫妻俩悉心赡养双方老人,让老人们安享幸福晚年,义务抚养侄子18年直到考上重点大学。他们教子有方,儿子谢梦非被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弘毅班”录取,开发了10多款软件,被称为“IT”大神。他们乐于助人、热心公益,在工作中结了不少“穷亲戚”,每年捐款捐物扶贫济困。谢端平家庭先后荣获湖北省“书香家庭”、“全民阅读创先争优先进家庭”、首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黄石市阳新县兴国镇张家垴社区刘时粘家庭
主要事迹:刘时粘出生于农村,与妻子柯爱秋育有4个子女。虽然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是4个子女在夫妻俩的培养下都很出色,成为黄石有名的“博士家庭”。大媳妇和大女婿均为博士后,两个儿子、小儿媳都是博士,大女儿是加拿大一所大学的硕士,大外孙也考上了美国纽约大学。如今,刘时粘和柯爱秋的4个子女均已成家立业,虽分居美国、黄石、武汉、广州四地,但个个孝敬父母,兄弟姐妹间相亲相爱,互相关怀体贴、扶持谦让,成为黄石很多人羡慕的家庭。说起育儿经,刘时粘夫妇说得更多的是为人父母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刘时粘认为教育子女,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只是个人和家庭的事,还是关乎民族兴衰的大事,而子女们的成才也与党和社会的培养分不开。他时常教导远在美国的儿孙,学成之后回国为祖国、为家乡做贡献。育子有成、家庭幸福的刘时粘夫妇,也十分关心社会公益。他们无偿为社区居民赠送了2万元保健书籍和器具,还经常义务地为社区居民宣传健康知识。刘时粘还积极为枫林镇教育基金会筹措资金,帮助枫林镇大批贫困学子圆了“求学梦”。刘时粘家庭先后荣获全国“最美家庭”、全国教子有方“最美家庭”、第十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称号。
荆州市沙市区崇文街道滨湖社区刘萍家庭
主要事迹:作为新时代小夫妻中平凡的一员,刘萍家庭善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致力于推动中国特色社工公益事业。他们自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家训,探索青年人对于家族、社会、国家、世界的存在意义。2008年汶川地震,丈夫支持刘萍去一线参与救援。2009年刘萍在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公园开展文化社会服务工作,创办“国学子女教育”公益论坛并主持108场讲座,同时创办并主编手机短刊《中华教育报》,为10万人次的受众编辑整理古今中外德育教育故事。2014年,夫妻俩返回故乡荆州创办了荆州市清源书院,从专职公益转向专业社工。他们培养了持证社工师4名,吸纳专业公益志愿者20人,走进家庭、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心理援助、法律援助等活动,在妇女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老年人社会工作方面,发起了各式各样微公益活动,实施了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受众8万余人次。帮助别人,幸福自己,认认真真践行公益,踏踏实实服务社会已经成为他们家庭生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他们的带动下,周围的至亲好友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为一支忠实的公益力量,“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三社联动,有力地支撑着他们将公益事业普及得更远。刘萍荣获湖北省三社联动公益创投大赛一等奖,并被授予优秀选手奖。刘萍家庭荣获“荆楚最美家庭”称号。
黄冈市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王金初家庭
主要事迹:1979年王金初与丈夫吴建生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40年来,她由一名村里的赤脚医生成长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妇代会主任,这些离不开王金初的艰苦努力,更离不开家人的全力支持。在王金初的影响下,他们全家都为百丈河村的发展默默付出。丈夫为支持妻子的工作,腰部摔伤,不得不离开心爱的三尺讲台,一心一意为妻子操持家务;为筹资建设村企业,儿子、儿媳卖掉婚房,为母亲排忧解难;而在孙子眼里,自己奶奶总是那么忙,不像别人奶奶那样整天围着孙子转。40年来,全村不管哪家有困难,王金初和家人都挺身而出,全村200多户都留下过他们关爱的身影。王金初任职期间,大力推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无公害茶叶基地,创办万头生猪养殖场和田桂花鞋业加工厂,让昔日的穷村僻壤摘掉了穷困的帽子,变成鄂东有名的生态文明新村。王金初一家用真心、真情、汗水和奉献在百丈河村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赢得了村民的真心拥戴和尊重。王金初家庭荣获第八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称号,王金初先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
武汉市江岸区悦秀苑居委会李声英家庭
主要事迹:李声英老人是辛亥首义、开国元勋李书城的四女儿。多年来,李声英祖孙三代恪守“再难都不要向国家提要求”的家训,安于清贫,用实际行动传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用良好家风带动淳朴民风,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李声英的子孙们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各个岗位和不同战线,每当逢年过节家人团聚时,她总不忘教育子孙,要恪守家训,勤俭持家,再困难也不向国家伸手。李书城赴京就职后,李声英和丈夫留在武汉,6次辗转彭刘杨路、汉正街等地租房居住。1979年,李声英一家住进仅32平方米的小房,虽然生活清贫,但她低调生活,勤俭节约,克服种种困难,教育子女自力更生。一次偶然机会,李声英身份被外界知道,面对组织多次提出要给予帮助,她都谨守家训,婉言谢绝。李声英教导五个子女牢记家训,自立自强,不向国家伸手,再困难也不沾祖辈的光。丈夫死后,家庭失去经济来源,生活特别困难。大女儿下放到松滋;二儿子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到湖北最偏远的山区利川县;两个小女儿因为父亲逝世、母亲没有工作,分别在15岁和14岁就进入工厂上班;与李声英居住的三儿子身体不好,眼睛高度近视,下放到襄阳农村多年才返城,工资微薄,十年前三儿媳下岗。尽管这样,他们依然践行家训,不向国家提要求,李声英孙子大学毕业后,自谋工作。李声英家庭生活经济条件有限,但后辈孝顺,家庭和睦,邻里交口称赞。李声英给社区居民讲家风故事,传播家训,用向上向善、自力更生的淳朴家风在社区居民中传递正能量。2009年李声英的父亲李书城荣获湖北省“新中国成立60年功勋湖北100人”称号。
本网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周 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