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口鱼面听段戏 机器人前看非遗——解锁黄梅文旅国庆“流量密码”

这个国庆假期,黄梅县以非遗活化为主线,通过科技赋能、场景创新、园区聚集,打造了一场“可感、可触、可品”的文化旅游盛宴。一河两岸的音乐喷泉、东山问梅村的非遗园区、沉浸式黄梅戏餐饮秀等新业态,让传统非遗与现代体验碰撞出火花,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感受黄梅独特的文化魅力。

非遗活化:从展柜到生活,传统技艺可亲可感

清晨的东山问梅村,在朝晖中醒来。黛瓦与马头墙被镀上金边,非遗工坊街刚刚开门,就迎来了第一批游客。来自长沙的刘女士一家,被“黄梅挑花”的摊位吸引驻足。她的女儿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穿针引线。

“以前觉得非遗很高冷,像博物馆玻璃柜里的展品。但在这里,孩子不仅能亲手体验,还能听老师讲解图案背后的故事,”刘女士笑着说,“你看她这专注劲儿,比买任何玩具都高兴。”

科技赋能:古今对话,智慧景区提升游览体验

大戏台前,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正在上演。江西游客李女士的孩子,正与机器狗互动。“原本担心孩子对戏曲不感兴趣,没想到机器人一亮嗓,唱起《女驸马》,他立马就被吸引住了!”李女士惊喜地说。一旁,机器狗踩着鼓点“舞狮”,机械舞狮队灵动腾跃,科技与传统的碰撞,引来游客阵阵掌声与合影。

景区负责人介绍,为应对客流高峰,智慧导览系统与AI安防机器人已提前部署,实时监测人流。非遗志愿者也同步讲解戏曲背景,让游客“看得明白,玩得尽兴”。

业态融合:沉浸式餐秀,打造视听味觉多重盛宴

中午时分,“黄梅宴”沉浸式餐秀现场,一场视听与味觉的盛宴正在上演。武汉游客陈女士举起手机,记录下“七仙女”从身边翩然走过的画面。“刚尝一口鱼面,演员就‘飘’到眼前,连筷子上都印着黄梅挑花的纹样,这趟来得太值了!”她兴奋地说。餐桌旁的数控舞台上,一座会“升降”的鹊桥随《天仙奇缘》剧情缓缓开合,将氛围推向高潮。

“原本对黄梅戏不太了解,但这场表演既有古典韵味,又充满现代气息,看得非常过瘾。”市民石海珠在观演后赞叹。

黄梅县醉苑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盛宏表示:“我们致力于将餐饮与演艺深度融合,让黄梅戏更贴近现代观众,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增强互动性与传播力。”

光影共鸣:创新演绎,跨越代沟的文化传递

这场非遗与生活的相遇,从餐桌延伸至黄梅的每一个角落。夜幕降临,一河两岸的音乐喷泉随黄梅调起舞,银亮的水柱在灯光映照下,仿佛化作戏服上的锦缎纹路。

“第一次在水边‘听戏’,光与影竟然把《天仙配》的故事讲活了!”孝感游客张先生坐在石椅上,由衷感慨。

人群中,来自武汉的大学生李同学和朋友们举起手机,全程录制。“我外婆是资深戏迷,我以前总觉得黄梅戏有点‘老气’。但今晚这场喷泉秀太酷了!它用我们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我听懂了它的美。我已经把视频发给外婆了,她一定羡慕我能现场感受!”她分享道。

光影与水幕交织成的非遗语言,悄然跨越代沟,在这一刻,完成了文化的传递与共鸣。

夜空下,东山问梅村的璀璨仍在继续:数百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次第变幻出黄梅戏经典角色、五星红旗、灵犀一指等图案,与打铁花等表演交相辉映,引来掌声如潮。全新编排的水幕黄梅戏《白蛇问情》中,白娘子踏水而来的数字光影,让杭州游客王先生直呼“像走进了传说里”。

消费激活:“非遗+”模式,强劲拉动假日经济

非遗的“破圈”,也强劲地激活了消费市场。在东山问梅村的文创街区,剪纸、漆扇等手作摊位前始终排着长队,印有《天仙配》等非遗图案的文创产品,迅速成为游客争相选购的热门伴手礼。

与此同时,“黄梅宴”每日两场沉浸式餐秀场场爆满,带动餐食消费实现显著增长。县商务局数据显示,重点商圈的夜间消费人气大幅提升,“非遗+餐饮+零售”的融合模式,正成功地将客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力。

“我们要让非遗从‘舞台上’走到‘生活里’,”黄梅县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通过整合黄梅戏、黄梅挑花等四大非遗资源,我们正持续打磨沉浸式体验产品,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的同时,为消费者打造更多融合式的假日消费新体验。”


来源:黄梅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佘筱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