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培和 杜凯文
翻开《武汉沦陷史》,一段浸透着血泪与抗争的城市记忆徐徐展开。这部由涂文学、刘庆平等专家学者历时五年编纂的厚重著作,以73万字的恢弘篇幅,从城市史视角系统梳理了1938年至1945年武汉沦陷时期的悲壮历程。该书不仅填补了抗日战争中城市史研究的薄弱环节、空白地带,更以翔实的史料与深刻的洞见,让我们读懂一座城市的精神品格。
1938年10月25日,日军铁蹄踏入武汉,这座明清以来便以繁华著称的都市,沦为焦土。工业基础毁坏殆尽,社会经济全面崩溃,人口锐减。然而,正如书中所揭示的,武汉人民从未屈服。从伪汉口维持会会长计国桢被民众刺杀的自发反抗,到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20余支游击队在敌后燃起抗日烽火,这座城市的抵抗从未停歇。
《武汉沦陷史》的价值,不仅在于还原历史真相,更在于其独特的研究视角。编纂团队耗时五年,辗转武汉、南京等地档案馆,抢救性挖掘出原始档案、报刊社论、时人日记等稀缺史料,打破了以往抗战史研究“重军事轻社会”“重宏观轻微观”的局限。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评价该书“视野宽阔、视角多元”,正是因其跳出了单纯的军事叙事,转而关注市政管理、经济结构、文化教育等城市肌理的变迁,让读者得以窥见战争阴影下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坚守。这种“以城观史、以史见人”的研究方法,为当代城市史研究树立了典范。
尤为深刻的是,书中对武汉城市韧性的剖析。抗战胜利后,这座城市凭借交通优势与百年商埠的商业基因迅速复苏:1946年人口恢复至92万,1948年突破116万。涂文学认为,武汉由于其交通地位和商业属性,在战争结束以后,往往能够迅速修复,市场再度繁荣,这在中国其他城市中是非常少见的!
重读《武汉沦陷史》这本书,它时刻提醒我们:一个城市的真正价值,不在于高楼大厦的多少,更在于其人民面对苦难时的精神品格。从1938年的抗战焦土之城,到2025年的创新发展之城,武汉用近百年时间书写了一部关于韧性与复兴的史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座城市正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在现代化新征程中续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第一作者侯培和,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等方面研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