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民约聚民心 一纸合约兴乡村——黄梅县观塘岭村“两约”赋能振兴记

“以前蒋家墩湾,黄泥碎石绊脚,猪圈厕所挡道,杂草丛生像片荒地。”提起村里蒋家墩湾的旧貌,黄梅县黄梅镇观塘岭村老党员洪纪全连连摇头。而如今,这个仅32户124人的小湾组,成了村民常来的休闲“磁场”。

这巨变的密码,就藏在观塘岭村那纸“合约”里。

今年以来,观塘岭村全面评估、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共富合约,坚持以“两约”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持续涵养新风正气,推动党群带头、约定发力、发展增益,让曾经的“问题村”蜕变为“示范村”,绘就出党群同心、发展向好格局的乡村新图景。

村规民约聚起治理新动能

问题大家找。变化始于一场直面问题的“碰撞大讨论”。观塘岭村将村规民约作为破解治理难题的利刃,开门纳谏直指顽疾。依托“党支部+党小组+湾组夜话+民主评议+代表大会”议事平台,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掀起“集中学、湾组议、走访问”热潮,金点子碰撞出真办法。党员带头挑刺,群众敞亮提建议,10余条意见建议被纳入问题清单,3条解决措施迅速落地,推动湾组环境整治、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建加速推进。

办法大家想。面对“筹资筹物、让地让利”等现实难题,村“两委”坚持“打开天窗说亮话”。干部一对一入户恳谈,户主会、院坝会上大家推心置腹。拆违破乱、堰塘清淤等一度让人犹豫的“减法”,在坦诚沟通中逐渐转化为群众认可的“加法”。

村民蒋道民坦言:“当初拆我家附属屋,心里确实疼。但村里尊重我们,带着一起干,房前屋后建得比原来还好!我相信会越变越好!”他的话道出了众人同心的力量,共识在交流中凝聚,共治在行动中升温。

制度大家管。要让治理动能持久,关键在于制度护航。观塘岭村以村规民约为纲,量身定制《人居环境整治方案》《墩湾互评方案》《最美庭院评选方案》等制度。在“最美庭院、和美湾组”互评互比中,党群代表当“考官”,既评出了荣誉自豪感,更评出了“主人翁”意识。如今,公共区域有人管,党群干劲足,“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善治格局逐步形成。

共富合约激活发展新引擎

曾几何时,观塘岭村人均耕地仅0.4亩,亩均净收入不足400元,青壮年外出、村庄“空心”,深陷“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局。而现在,无花果、太空莲等特色产业扎根沃土,智能生产线运转不停,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分红,这逆袭的关键,正是那一纸凝聚共识的“共富合约”。

高铁征迁、合村并居的机遇来临时,村党总支书记向宏彻夜难眠:“豪气万丈易,破局发展难,绝不能当‘戏台上的官’。”在镇学习教育专班指导下,村“两委”沉下身子听意见,建起人才信息储备库,盘活闲置的爱心超市、村小学等资源,年增收8万元,让村集体实现“自主造血”。

发展的核心是建立公平可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观塘岭村以共富合约为纲,通过集体经济发展会、党群座谈会等会议,完善强村公司、合作社管理模式,明确集体经济收益30%反哺产业、15%直补给入股社员,让村民吃下定心丸。

村里还围绕水利、交通等6大基础功能,征集问题清单、细化发展蓝图,分年度制定《村庄规划》《田园综合体项目规划》,破解建设资金、土地流转难题。依托共富合约,350余亩土地实现规模流转,引育多家企业及合作社,建成县域首个国标农产品加工链和105国道农业观光带,无菌级智能生产线补齐技术短板。

2025年,禾欣源食品、艾嘉钢琴等企业陆续投产,仓储物流园、生态产业园逐步扩建,带动200人次家门口就业。曾经“难养一方人”的土地,如今已是生态美、产业兴的“金山银山”。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明振 孙婷  通讯员 梅政文

编辑:徐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