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为何“相中”珞珈山

今年3月,当缅甸中部地动山摇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武汉大学科研团队动了动鼠标,太空中的“武汉一号”卫星立刻调转“目光”,24小时内就把震区的高清图传回实验室。经过快速解析的灾情评估报告随即呈递至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司(UNOOSA),为国际救援行动提供了关键决策依据。

自打珞珈系列卫星组团“出道”以来,从土耳其地震到加州山火,从加沙冲突到缅甸地震,这些湖北造的“太空之眼”已参与了20多场国际救援与维和行动,其精准服务能力获得联合国多个人道主义机构的高度评价。

4月22日,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司代表团专程抵汉,与武汉大学签订谅解备忘录,共同设立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UN-SPIDER)中国区域支持办公室。

“简单理解,这个机构就像是地球的‘急诊室’,如果出现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及人道主义危机,联合国就会通知我们调派卫星去做‘健康扫描’,精准定位‘病灶’,为后面的救援行动提供参考。”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熙教授介绍。

技术创新:像“玩微信”一样“玩卫星”

目前,武汉大学已成功发射6颗自主研制的珞珈系列遥感卫星。以此为起点,该校正在打造东方慧眼智能遥感卫星星座,计划到2030年发射252颗卫星。

这些卫星有的可以穿云破雾全天候工作,有的能够测量地面体温,有的能够分析土壤成分,有的则能拍清地面上小汽车的车牌颜色。它们将形成一张超级“星网”,通过多角度对地遥感把地球看得明明白白。

更厉害的是,这些卫星还将具备“星地互联”和“星上处理”功能,能够实时将处理结果传回到用户终端,改变传统的遥感卫星事后服务模式,变成实时智能服务。

李熙教授解释说,以前的传统卫星就像老式照相机,拍完照后要到特定区域把“胶卷”寄回地面才能进行冲洗,很久之后才能看到照片。而这些新卫星每颗都自带AI大脑,自己就能分析图像,再通过“星地互联”技术将分析结果传回地面,像用5G、Wi-Fi一样方便迅速。

这就为将来的卫星应用场景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以后想看老家稻田长势?打开APP下单,头顶的卫星马上给你拍段实时视频。想查看远洋货轮位置?卫星群自动组队追踪,比导航软件还精准。

可以说,原本需要专业机构操作的卫星,将来会变得像用手机点外卖一样简单——选位置、下单、等5分钟收货,真正实现“人在家中坐,眼观全球事”的科幻场景!

实战应用:珞珈之光照亮救援之路

眼下,珞珈系列卫星的实战应用已有不少。

2024年,黎巴嫩南部因地区冲突爆发人道主义危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紧急启动需求评估。

李熙教授团队迅速响应,调度珞珈四号01星紧急驰援。这颗仅60千克的“轻量级”卫星搭载了可见光高光谱与紫外多光谱双载荷,凭借300公里超广幅成像能力,每天绕地15圈,可在1.5小时内回传全球任意区域的遥感数据。

去年11月23日、12月18日,卫星两次传回黎巴嫩夜间影像。通过对比战乱前后灯光分布,李熙教授团队精准定位南部断电严重区域,分析显示停火后灯光快速恢复,为联合国粮食援助路线优化提供科学依据。该成果被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体现了武汉大学遥感技术的硬核实力。

今年3月28日缅甸7.9级强震发生后,武汉大学紧急启用“武汉一号”卫星(又名珞珈三号02星)进行驰援,团队迅速完成建筑损毁、道路阻断等灾情分析,支持缅甸卫星技术中心制定应急方案。

据介绍,“武汉一号”卫星在轨300天内已屡建奇功。在今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6.8级地震、美国加州山火中,“武汉一号”卫星拍摄的高分辨率图像,精确捕捉到了受灾地区的损失情况。

战略合作:联合国“相中”了珞珈山

正是基于武汉大学在全球地理空间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多次重大支撑行动中的可靠表现,4月22日,武汉大学与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司签订谅解备忘录,决定在武汉大学设立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UN-SPIDER)中国区域支持办公室,将利用武汉大学领衔研发的珞珈系列卫星和东方慧眼星座数据资源,助力全球提升灾害管理与应急响应能力。

据介绍,UN-SPIDER平台受联合国大会授权,支持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获取并利用天基(卫星)数据,以降低灾害风险、开展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工作,该项目在全球设有超25个区域支持办公室,支持国家级技术任务、能力建设和卫星灾害管理创新。

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司主任阿尔蒂·霍拉·马伊尼表示,在武汉大学设立首个中国区域支持办公室,不仅是双方之间的战略合作,更推动了中国成为“天基”减灾创新的引领者,以应对全球灾害频发的挑战。

来源: 湖北日报

编辑:黄俊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