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镇位于麻城市区以南10公里,巨龙湖畔、白鸭山下。据史书记载,该镇历史已逾1500年。
白果本为白杲,1958年获周恩来总理亲自颁发“农业先进单位”奖状,并易其名。目前,全镇版图面积168平方公里,下辖34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社区,总人口12.6万人。其中,镇区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5.4万人。
白果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产丰饶,素有鄂东重镇之誉。2001年,被湖北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重点中心镇;2014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镇;近年多次跻身“黄冈市经济社会发展二十强乡镇(街道)”“黄冈市五快乡镇”行列。在日前揭晓的“2024湖北省综合竞争力百强镇”榜单中,该镇高居31位,排名黄冈市11个上榜镇第2位。
近年来,在麻城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白果镇党委、政府确立石材工业强镇、现代农业稳镇、三产融合兴镇、商贸经济活镇发展思路,锁定打造石材高质量发展核心区、加快建成市域中心镇目标,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干部群众砥砺前行、锐意进取,一体推进园区、镇区、库区、灌区“四区”建设,推动辖区“四化同步”发展,不断做强主导产业,做大现代农业,做实民生事业,交出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精彩答卷。
4年来,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466.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3.3亿元。
突出石材工业强镇 新型工业化有新成效
作为麻城市工业强镇和经济重镇,白果镇辖区工业企业达到120家,占中部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工业企业总数的56%,其中规上企业94家,工业总产值长期稳居麻城首位。
2024年,该镇经济逆势飞扬,实现工业总产值121.77亿元,占麻城市全年工业总产值的22.8%,同比增长23%;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20.6亿元,同比增长5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5亿元。全镇直接、间接从事绿色建材产业及配套服务人口超过2万人。
为助力打造绿色建材千亿产业,推动园区向“定制化、多样化、品牌化、数智化、绿色化”转型,该镇倾力实施三大工程:
——链条补齐工程。依托“金石链”平台,开展产业链招商,补齐新型建材、石雕石刻、定制服务等方面短板,更大范围整合资源、撮合供需,全力服务高端园区、石材交易大市场、石雕产业园建设。重点引进北方矿业、纬丰物流等一批延链补链项目,以供应链思维进一步重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4年来,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6个,协议投资额113.84亿元,到位资金91.42亿元。
——技改提能工程。积极服务指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申报转化科创成果,为辖区企业争取技术改造等各类奖补资金1100余万元。支持众联、众磊等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数字矿山、智慧工厂,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企业针对市场需求,调配闲置加工产能向设计、装修、施工等一体化转型。4年来,累计培育国家级DCMM贯标企业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3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5家,省级瞪羚企业1家,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2家,省级上市后备“金种子”企业1家,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家。
——服务提效工程。持续推进“我为企业找订单”专项行动见成效,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协调处理各类涉企纠纷,督促落实安全生产要求,推动矿地和谐共建。辖区7家企业上榜麻城首届工业经济20强企业,3家企业上榜2023年黄冈百强企业。
坚持现代农业稳镇 农业现代化有新突破
白果镇拥有耕地面积9万余亩,是麻城市粮棉油主产地之一,更是“鄂东粮仓”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全镇粮食总产3.48万吨,占麻城市粮食总产的十分之一。此外,该镇尚有万亩板栗、千亩桃梨等林果产业基地,白果肉糕、鱼面、包面(馄饨)等农副产品、特色小吃闻名遐迩。
如何实现现代农业稳镇?该镇的做法是:坚持龙头化培育,坚持数字化赋能,坚持集约化经营。
现阶段,孵化培育存笼30万羽蛋鸡的湖北鸿鹄已建成投产,并快速成长为集蛋鸡养殖、饲料加工、鸡蛋购销、蛋制品加工、动保疫苗制作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设计存笼45万羽蛋鸡的湖北弘毅等本土自动化养殖龙头企业,也已完成一期20万羽自动化养殖鸡舍的建设。预计到今年底,全镇蛋鸡存笼将突破200万羽。截至目前,白果镇蛋鸡养殖全产业链皆有布局,且已初步形成规模效应。不久,该镇有望成为黄冈市禽蛋行业的引领者,并形成麻城第一、对标浠水的产业链条。
农业四情监测是智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应用推动了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该镇充分发挥各类传感器的作用,扎实推进现代化农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大面积推广机播、飞防、机收作业。倡导采用社会化服务,农业生产效率及产量逐年提升。其中,冯氏祠、占家集村冬种油菜高质高效生产示范区夺得2023年全国油菜高产竞赛(旱地轮作)第8名。
该镇积极推广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做法,探索实施“高粱—小麦”轮作,共培育从事现代化集中种植的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20多个,流转土地71400亩,流转率达74%。由本土多多收合作社承办的试验基地,获评“省级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评价基地”。
推进三产融合兴镇 乡村品牌化有新亮点
白果镇有着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明山水库被誉为“鄂东明珠”,木牌楼村桃梨花开远近飘香,中华脉祖王叔和晚年寓居于此著书立说,明清董应轸、程德凯治学严谨为人称道……这些,不仅为麻城增添了城市魅力,还促进了当地的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发展。
该镇以节会为媒,依托辖区千亩桃梨花海和传统美食,打造“花开木牌楼·寻味白果镇”区域文旅品牌,连续两年举办美食文化节,通过“平台+网络+节会”形式,广泛推介当地的好山好水好物产好文化。在各方大力宣传推广下,每年花期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等消费1000余万元。如今,来白果镇“春赏桃梨花,秋品桃梨果”已成为麻城及周边县市群众约定俗成之事。
以产品为基,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品牌化,成功培育鹤鸣蛋业、忆明山、传圣鱼面等一批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网络直播带货、与832平台合作、参加各级展会等多种形式,让境内久负盛名的肉糕、桃梨、鸡蛋等农特产品远销国内多省以及海外。
以文化为魂,深度挖掘药王故里文化资源,积极承办麻城市王叔和中医药文化周分会场活动,着力打造王叔和中医药文化产业园。2024年,在药王冲周边新发展中药材连片种植面积500余亩。目前,麻城正以王叔和中医药文化为媒,推动全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提质扩面,必将为白果镇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围绕商贸经济活镇 群众幸福感有新提升
白果镇处于武汉“一小时经济圈”内,距京九铁路周铁岗火车站6公里,从镇区15分钟即可上高速。镇内,麻白公路贯通南北,宋铁白公路横穿东西,石材铁路专线及园区内部路网正加紧建设。全镇已构建起“七纵八横”交通运输框架,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该镇打出组合拳,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提档集镇建设、持续改善城乡面貌、积极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极大提升了城乡居民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为推动镇域商贸经济繁荣发展优化软环境、提供硬支撑——
以白果河、麻溪河整治为切口,投入5000余万元,对麻溪河流域实施综合整治,使大坳灌区及麻溪河片区污水管网更加完善;投入近4000万元,对麻白路进行整修刷黑,并完成白果到龟山战备公路建设;全面整修白果二桥,建成柳林大桥,完成50公里农村道路提档升级。
坚持规划引领,按照中心镇目标,从高设标,聘请专业机构编制规划,分三年对镇区进行全面改造。突出规范整治,以城镇管理百日攻坚为抓手,整治占道经营商家300余家,拆除违规占道棚亭190个,拆除违法建筑500平方米,清理无序破旧广告牌300余个,疏通清理边沟、管网3000余米。不断完善功能,高标准建成“五站合一”综合服务站,并积极谋划建设镇文体中心。基本完成镇区7000平方米人行道、3.644公里主干道路整修,以及1466米供水管网改造。完成镇区主干道刷黑,新划车位176处,栽植修剪树木1300余棵,清除杂树2300余棵。打造口袋公园2处,安装路灯65盏。
突出示范创建,大力推进麻白路等三条主干道沿线集聚提升村示范创建,打造白果——夫子河沿线和美乡村示范村4个。加强控违治乱,4年累计发动群众1万余人次,拆除危房1000余栋、断壁残垣500余处、露天旱厕700余处,改厕11000余户,清除破损广告牌800余处。落实长效管护机制,栽种绿植18000余株,安排公益性岗位400余个。对各村主要基础设施进行日常管护。
引入经营主体投资6000万元,在镇粮管所原址改建综合性农贸商业中心,既打通了镇区循环,又为完善全镇农副产品供销体系拓展了空间。引进金都量贩、零食很忙等大批品牌商家落户白果,居民不出镇区便能享受到麻城市区90%的购物体验,实现消费升级。整合、归并园区周边和主干道沿线石材配套产业商户,建成多个相对集中的以物流、汽修为主的产业服务区,有效承接来自石材园区以及麻中南片区居民的生活娱乐消费需求。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孙志鹏 通讯员 黄乐怡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