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
在第七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
2024年“荆楚楷模·最美健康守护者”
年度人物名单揭晓
麻城市歧亭镇卫生院副主任医师张自强
荣获2024年
“荆楚楷模·最美健康守护者”
年度人物称号
扎根基层72载的老中医
张自强
麻城市歧亭镇卫生院副主任医师
“只要自己还能动,只要患者有需求,我就会一直坚守,为病人服务。”
从束发到耄耋,张自强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为之热爱的中医药事业。在大别山深处的这所乡镇卫生院,他一干就是72年,现在86岁高龄仍坚持每周六天出诊。他牵头传承研究的中医药特色技艺“麻城歧亭骨髓炎软膏组方与制作技艺”,被收录至湖北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用丹心妙手,累计为110余万病人解除了痛苦、带来了健康。
耄耋之年医心不改
扎根基层72载,应用中医药技术治疗骨外科疾病及疑难杂症;80多岁,仍牵头传承中医药特色技艺……是什么支撑着他一直初心不改奉献在基层?
“爱医的根基不移,敬医的痴心不改,用一言一行来诠释党员的初心与使命。”86岁的张自强用行动作了最好的解答。
传 承
麻城市中医骨伤医院坐落于歧亭镇,始建于1968年。20世纪60年代期间,医院老中医李学祥独创野葡萄根外敷治疗急慢性骨髓炎疾病,在省内外影响巨大,逐步形成医院中医外科特色。1968年,在麻城一乡村卫生所工作了10年的张自强进入歧亭镇卫生院,恰逢李学祥苦脑无人传承独家疗法,每日独自一人救治患者精力不足,有些患者更是从千里之外的省份赶过来,往往要等上一整天。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光是脚程就要花掉一个家庭一半的积蓄,更是舍不得住旅馆,往往没就诊完的患者与其家人就在医院大厅裹上棉衣坐上一夜,白天买上两个白面馒头充饥。张自强看到这一心酸的局面,狠下心来主动向李学祥拜师学医,日夜钻研,为的就是能多治疗一位骨髓炎患者。
张自强通过不断学习、钻研,短短三年将医院中医骨科特色发扬光大。他应用中医药技术治疗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颈肩腰腿痛等骨外科疾病及疑难杂症疗效独特,在鄂东南地区及相邻县市有较好社会影响,深受百姓信赖。
在张自强的熏陶下,一对儿女也在从事医务工作,大儿子张建林已经继承了他的基业,并担任该院院长。近年来,不少外地医院高薪聘请他都婉拒了,儿女们劝他休息,他总是笑着说:“我还能干,医院需要我,我还要多带出几个过硬的骨干出来,为群众更好服务!”
发 扬
2020年1月14日,《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发布,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麻城歧亭骨髓炎软膏组方与制作技艺)入选,收纳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中。
麻城歧亭骨髓炎软膏,是一项流传了百余年的中药外用软膏剂,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创新,成为治疗急、慢性骨髓炎病和外科痈疡的特效药。麻城歧亭骨髓炎软膏组方与制作技艺是由歧亭镇名老中医张自强团队,传承创新野葡萄根治疗骨髓炎技艺,将单一的中草药发展为以野葡萄根为主。组方药材中主要成分为麻城土生土长植物野葡萄的根,以最传统的石杵、石臼将药物捣细为泥,不接触金属器皿,避免药物出现物理或化学反应,发挥药物天然疗效作用;制作出的软膏可外用直接作用于患处,局部用药,既无药物内服刺激胃肠之副作用,又直达病所,最大限度发挥其治疗作用,经过推广弘扬和民间口耳相传,受到了越来越多病患的青睐。
发 展
张自强的研究改变了患者的命运,也促进了医院发展。1987年麻城市中医骨伤科医院得益于张自强的名声,更名为“麻城市骨髓炎专科医院”。在歧亭行政区划从宋埠独立后,成立了歧亭镇卫生院,医院骨科几十年如一日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近年来,医院中医骨科诊疗优势病种由骨病向创伤和骨科康复发展,再次更名为麻城市中医骨伤科医院。
歧亭镇卫生院院长张建林得知省级非遗传承项目申报成功,表示这将增强该院中医药治疗的权威,提振中医药工作者和普通民众对中医药技艺的信心,该院将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挖掘骨髓炎软膏组方与制作技艺当中的当代传承价值,进一步促进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挖掘和保护,通过“中医+”医疗服务、学术研究、技术传承、人才培养、文化传播、产业创新等,让传统中医走近民众、走向世界,绽放新时代的光芒。
德 高
耄耋之年的张自强,坚持每周坐诊六个工作日,平均每天接诊病人50余人次。“只有你把病人放在心上,病人才会把你记在心间。”张自强常对年轻医生讲。
某一年夏天,他收治了一位患有二十多年的股骨骨髓炎患者,恶臭,如陈年咸菜味,弥漫整个病室,让人不敢走近。由于病人生活在山区,医疗条件差,来医院之前病人自己用皱巴巴的卫生纸覆盖伤口。张自强带着年轻医生给病人换药时,眼看患者虽然裹了几层卫生纸,但还是臭味难闻。张自强一揭开卫生纸,就看到几条白色的蛆虫在窦道边蠕动,旁边的医生胃如打翻五味醋,恶心不已,但张自强波澜不惊,反复冲洗患者的窦道。患者住院后,其他医生都不愿主动为其换药,每次都是张自强亲自换药,后来经过两次手术清除大把大把死骨后,患者最终伤口闭合。患者病愈后在上海一家工厂看守仓库,自食其力。再次复诊,满面春风。
有一位武汉郊区的年轻女性病人,髋关节结核,有七八个伤口。病程经年累月,大医院小医院都跑到,钱花的不少,就是没有效果。夫家精疲力尽,一脸的厌烦和嫌弃,全靠娘家支撑。抱着最后的希望到歧亭。病人郁闷委顿,又消瘦苍白,长期低烧,像恶病质。先生接诊后特别关心病人,一有时间就和病人交流,除了谈论病情外,也杂七杂八闲聊,为病人开导。生活上创造条件让病人家属改善营养,同时费用上尽量为病人节约。在病人身体状况好转后,亲自主持髋关节手术,开医院髋关节手术之先河。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三个月精心治疗,患者病愈走出医院。
像这样的家庭与患者,张自强每日都要遇到,六十年间,不知拯救了多少平凡而疾苦的人民群众,挽回了多少普通家庭的不幸,正因张自强对中医医术的独到钻研和拥有一颗怜悯的仁心,幸得周边城镇乃至三省的患者都能以最少的费用始见生活希望之光。
敬 业
在张自强心目中,病人的安危和需要永远是第一位。八十多岁高龄的他,即使是有急诊,他也是随叫随到。他诊治的大多是疑难病、顽固病、病程长,有些病患精神压力大,他有空就喜欢同病人及家属交流,帮患者树立信心,发现病人一时有难总是尽量帮助。
一个普通的清晨,麻城市中医骨伤科医院开进来一辆皮卡,车内与车斗里满满当当共坐了十余来人,下车之后直奔张自强医生的诊疗室。医护人员看着这一大群人目标明确、行动迅速,瞬间吓坏了,冲上前去拦住了他们,看着其中四个壮汉,也没有退缩。一问他们这么多人是来做什么的,领头的司机这才开口道,听说张自强医生能治百病,我们村的几户人家一起相约而来,是来找张医生救命的!医护人员这才放心下来,将这群队伍迎进门,逐个发放排号纸。据领头的司机描述,他们村沿浮桥河水库而建,以捕鱼为业,每到下雨或冷天,一家人关节似针扎、酸痛难忍已有几十年了,去武汉的各种三甲医院都看过,医生只说是风湿病,无法根治,每次草草的开了几千块钱的药让回去喝,说等病犯了再来。就这样治标不治本的过了一二十年,现在年龄都大了,再跑去武汉也跑不动,存下来的钱也不敢这样花的如流水,听说张自强老医生擅长治疗骨髓炎,同样是骨头上的毛病,风湿病应该也能治吧,所以就把村里的一部分人带来了。随后张自强为每一个村民把脉、一一询问其具体症状,发现有些人不是简单的风湿病、病症具有综合性且患病年数较长,并且还伴有其他各类难以治疗的疾病,看到这些穷苦又被病痛缠身的村民,张自强心中难受不已,认真思索,反复挑选中草药的种类、斟酌所用克数,既考虑有些中草药价格的昂贵,也考虑到为每位村民根治身患的所有疾病,并叮嘱他们要按期复诊,循序渐进的治疗,还嘱托在生活习惯上要多加注意。
往后的几年里,张自强总会遇到经这些村民介绍过来的患者,他们对张自强充满了敬意与信任。经口口相传的张自强,如今的名声已经响彻鄂豫皖三省,前来问诊的患者已遍布全国十多个省份,共计患者一百一十多万人。
“服务病人,丰富自己”,张自强在工作中一直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看来,医疗工作无小事,也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成为称职的医生。又说,与病人结缘,每日忙忙碌碌,生活充实,精神丰富,身心健康,何乐而不为?昔曹孟德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的胸中总是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勃勃雄心,永不消沉!
让我们向最美健康守护者
致敬!
来源:麻城发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