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 余涛 摄
“黄冈制造”凭借硬核实力领跑全省,蕲艾产业连续十年高速增长、“蕲艾”品牌价值突破142亿元,“黄冈建造”以优质工程赢得口碑,“学在黄冈”教育IP辐射全国……一场覆盖制造业、中医药、住房、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品牌建设攻坚战,正为黄冈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11月11日,我市召开全市品牌建设新闻发布会。会上,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洪程,市资建局副总督察张剑,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张玲,市经信局副局长吴钢分别围绕教育业品牌建设、建筑业品牌建设、中医药品牌建设和制造业品牌建设,详解黄冈如何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让“黄冈品牌”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
产业品牌筑基 激活经济增长新引擎
产业是品牌的根基,品牌是产业的灵魂。
在制造业领域,市经信局围绕全市“2312”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集群化发展、品牌化突围”为路径,着力打造具有区域辨识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政策赋能精准发力,《黄冈市制造业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新型工业化发展八条措施》等政策相继出台,真金白银支持引导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今年1-9月,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6家,数量居全省第4位;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4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53家,分别位列全省第3位、第2位,企业品牌矩阵持续壮大。产业集群抱团发展,围绕麻城石材、武穴医药化工、市区生命健康等6个百亿元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实施产业倍增战略,累计培育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12个,团风县钢结构产业集群质量提升项目获评省级优秀等次,形成区域品牌发展合力。要素支撑持续强化,以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推动200家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落地数转智改项目117个;深化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累计为940家企业发放贷款40.6亿元,为品牌成长注入资金活水。
中医药产业品牌建设同样亮点纷呈。市卫健委以“李时珍”核心IP为引领,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五大工程”,推动产业、事业、文化深度融合。产业规模领跑全省,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31.9万亩、产量32.2万吨,均居湖北省第一;蕲艾、中药材、菊花3个特色供应链平台入驻企业3088家,交易额突破30亿元。品牌价值持续飙升,现有中药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7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25年“蕲艾”品牌价值达142.58亿元,位列区域品牌(地理标志)榜单第21位,连续十年保持30%以上年增长率,“麻城福白菊”品牌价值达到72.81亿元。产业链条不断延伸,2025年新签约亿元以上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项目62个,协议投资额120.4亿元,推动中药院内制剂研发申报,累计转化验方、经方为院内制剂94个,从种植到加工、从产品到品牌的全链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民生品牌提质 回应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品牌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市聚焦住房、教育等民生关键领域,以品牌化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让群众共享品牌发展成果。
“好房子”建设成为“黄冈建造”的闪亮名片。市资建局聚焦群众住房需求,大力推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实现监督房屋建筑工程项目236个、建筑面积1519.99万平方米,监督覆盖率、竣工验收合格率、施工现场“两书两牌”落实率、住宅工程“一证两书”制度执行率均达100%。品牌荣誉硕果累累,2家建筑企业荣登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单,10家企业获评中国建筑业AAA级信用企业,均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35个项目荣获“省优(楚天杯)”,1个项目有望实现本地企业本地项目“国优奖”零的突破。质量管控多措并举,严格落实建设、施工、监理单位责任,严把事前、事中、事后“三关”,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135份,消除各类质量隐患;开发建设工程智慧监管平台,市直管在建项目100%实行智慧监管,实现与省住建厅平台数据互通;全面落实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发放“一证两书”7290份,切实保障业主权益。
“学在黄冈”教育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市教育局以打造“六强”教育名城为目标,推动教育品牌从区域优势向全国知名IP跃升。教育根基不断夯实,全域整县推进融合型教联体改革,组建170个融合型教联体,以黄冈中学为龙头组建“1+6”高中教联体,推行“五统一”管理模式,带动薄弱县中质量突破,蕲春一中等5所中学获评2025年度“中国县域中学百强”。品牌辐射力显著提升,成功举办全国高考复习课程设计暨备考论坛,吸引全国20多个省份200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构建一体化教育服务链,研发《黄冈新兵法》等优质教辅,建设黄冈中学云校,打造红色研学精品线路;对外合作办学版图持续拓展,现有品牌合作校9所,覆盖山西、新疆、广东等多个省份,选派资深教师带动合作校教学质量跃升。品牌保护力度加大,完成“黄冈中学”“黄冈教育”等4项核心品牌国家商标注册,依法开展维权行动,促使多家侵权主体更名整改,维护了品牌市场公信力。
创新赋能增效 拓宽品牌发展新路径
创新是品牌保持活力的核心密码。我市各部门立足自身优势,以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为抓手,为品牌建设注入持续动力,拓宽品牌发展空间。
人才与科技双轮驱动,为品牌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市经信局深入实施省派“科技副总”专项工作,自2020年以来累计争取112名高校专家教授入驻中小微企业,促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27项,开展人才培训5605人次,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坚实技术保障。市卫健委健全中医药人才培育体系,统筹1500个事业编制专项招聘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已招引1200余人;建设24个省级以上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实施时珍高层次人才培育项目,联合高校举办师承培训班,培育中医骨干人才39名,筑牢中医药品牌人才根基。
模式创新拓展品牌应用场景。市卫健委首创“我艾健康”行动,累计建成艾灸馆434家,开展“六进”活动3000余场,推动艾健康产品进驻94家旅游景区;推动中医药“走出去”,在香港举办推介会,与港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组织龙头企业参加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让黄冈中医药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市资建局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业深度融合,2家企业获评湖北省“智能建造”试点企业,5个项目入选省级试点,107家企业纳入省级“智能建造”供应链平台,推广BIM技术、智能AI视频监控等先进技术装备,安全隐患整改效率提升80%。
文化赋能提升品牌内涵。市卫健委深挖李时珍文化IP,与湖北电视台合作拍摄电视剧《大医李时珍》,连续举办李时珍文化节会,联合新华社发布《中国艾草产业发展白皮书》,智能艾灸机器人、“哈啰李时珍”AI数智人等亮相文化节,开启“智慧中医”新业态。市教育局放大黄冈教育文化底蕴,以黄冈中学百年办学历史为根基,通过教研改革、竞赛突破、论坛交流等方式,持续擦亮“学在黄冈”文化名片,让教育品牌承载更多文化价值。
品牌强则城市强,品牌兴则经济兴。下一步,黄冈市将继续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更精准的政策、更有力的举措、更优质的服务,持续推动品牌提质升级、集群壮大,让更多“黄冈品牌”走出湖北、走向全国,为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重要功能区、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注入更强品牌动能,在品牌强国建设的征程上书写黄冈精彩答卷。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李好 通讯员 郭斯
编辑:汪泽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