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以前总抱怨学校饭菜‘老三样’,现在回家念叨的是‘今天有青椒炒牛肉、莲藕排骨汤、酸辣土豆丝,还能免费加饭’,我们心里踏实多了!”11月7日,蕲春县实验中学学生家长吴女士高兴地说。
朴实的话语,道出蕲春县校园餐专项整治工作带来的变化。
近年来,蕲春县构建覆盖“采购、价格、安全、财务、服务”的全链条监管体系,推动校园餐从“吃得安全”向“吃得营养、吃得满意”转型升级,真正让“小食堂”吃出“暖心味”。
阳光采购控源头 严把食材“入口关”
“食材好不好,源头是关键。”蕲春县教育局分管校园餐工作的负责人表示,该县以“科学招标+源头直采”为抓手,把好食材“入口第一关”。
在供应商遴选环节,蕲春县创新建立“四会三查”机制,通过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会、调研会、专题研究会,广泛听取意见、科学研判需求,明确“公开招标、全品采购、当日配送”原则。
县纪检监察机关与公证机构全程参与监督,确保流程规范透明。2025年,经过层层筛选,全县共遴选出22家资质过硬、服务优良、信誉良好的配送企业,成为校园餐食材供应的主力军。
“以前大米从经销商手里买,中间环节多。现在直采,每斤便宜三毛钱,口感更好,学生吃得香,剩饭剩菜都少了。”蕲春县实验中学食堂负责人算了一笔账。
为降低采购成本,县教育局牵头搭建直供桥梁,实现食材从生产端到学校的源头直供,粮油、肉食、蔬菜等主要食材采购成本分别下降5%、10%、20%以上,有效减轻家庭负担。生鲜食材每天早上6点前送达,严格“当日采购、当日使用”,从源头保障新鲜安全。
菜价实不实,餐费清不清,曾是家长最关切的事。为破解这一民生难题,蕲春县创新实施“食材限价+餐费限价”双限价机制,构建阳光价格体系。对蔬菜、肉禽每日询价,按“基准价+配送成本-合理利润”定最高限价;粮油月度询价、动态调整,学校代表定期核验超市零售价确保合理。
餐费实行“分学段定标准、城乡同餐同质同价”,中小学中晚餐“两荤一素一汤”,幼儿园“两餐两点”,每学期结合民意物价调整。县教育局每日公示食材限价,学校上传实际采购价备查,家长可举报超餐费,学校可举报超食材限价,违规者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如今,透明监管让校园餐既安全又实惠,赢得家长点赞。
全链监管守底线 筑牢食安“防护网”
食品安全是校园餐的生命线。蕲春县坚持“谁监管、谁负责、谁追溯”的原则,健全查验溯源制度,着力构建“从田间到餐桌”食品安全防护网。
在查验环节上,全县各学校设立由后勤领导、教师代表、工会成员组成的“三人查验小组”,实行每周轮换。食材到校后严格执行“三查三核”:查新鲜度、数量、价格,核资质、品牌、质量,对不合格食材当场退回并登记备案。
在检测环节上,推行“双快检+全索证”管理。配送企业在快检室自检,乡镇中学及以上学校进行复检;每批次食材均须附合格证明,无证一律拒收。建立完善的溯源台账,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在储管环节上,全面推行“标签化+智慧化”管理。各校食堂实行分类存放、标签管理、先进先出制度;146所学校安装联网电子秤,实时上传采购和入库数据,实现监管信息化、过程可视化、责任精准化。
为确保膳食经费专款专用,蕲春县实行“集中管理+严格审计”财务管理体系,强化资金闭环管控。
为确保资金使用透明,县教育局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校园膳食经费专项审计。2025年已完成4轮审计,覆盖126个校次,建立“一校一账、一账一改”台账管理制度,实行“问题销号制”和“整改回头看”。
膳食委员共参与 优化服务“暖心餐”

“孩子们喜欢吃什么?家长们有什么建议?这些都要听一听、看一看。”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强化监管的同时,更注重服务优化,让校园餐既有“安全底线”,又有“温度上限”。
县教育局建立供餐企业考评管理机制,每月从食材质量、配送时效、服务态度、整改落实四个维度综合考评,实行“末位约谈、两次黄牌、三次清退”等制度。
各学校建立“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膳食委员会,参与菜单制定、价格审议和质量监督,校领导坚持每日陪餐,填写陪餐记录表,形成问题闭环管理。县教育局定期组织满意度测评,将结果纳入学校管理和企业考核指标体系,以评促改、以改促优。
如今,蕲春县校园餐实现“安全、价格、品质、满意度”四提升:菜品从“两菜一汤”升级到“三菜一汤”“四菜一汤”,就餐率和家长满意度大幅提高。
“小食堂”关乎“大民生”,蕲春县正以高标准的管理、高质量的服务和高水平的监管,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让每一餐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暖心味道。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通讯员 何生鹏 胡胜林 王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