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漫步在浠水县洗马镇的乡村田野,产业基地里生机盎然,村组道路整洁宽敞,文化广场上笑语盈盈,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与活力。
这片热土的美丽蝶变,源于洗马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建强组织堡垒,汇聚人才合力,培育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筑牢堡垒,头雁引领强根基
该镇始终把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着力打造引领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在羊角桥村,新改建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成为服务群众的新阵地。这里不仅设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还建起了乡村振兴讲堂和农家书屋。中心投入使用后,已为群众办理事项120余件,开展技术培训6场,真正成了“党员之家、群众之家”。
针对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该镇实施“头雁培育”工程,选拔8名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进入村两委。建立“1+1”帮带机制,由镇党委班子成员结对指导新任村干部,快速提升履职能力。
扎实开展年轻干部下基层活动,选派镇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配强支部班子。万当铺村短短半年变化显著:新建通组道路2.3公里,整治塘堰4口,发展数字乡村通信专业合作社,村民生活品质稳步提高,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聚才引智,乡土人才添活力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创新实施乡土人才振兴计划。建立本土人才库,将126名种养能手、能工巧匠、创业青年纳入其中,进行分类培养和精准扶持。
小金山村青年周伟华自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放弃高薪工作,返乡投入农业产业发展,镇村两级积极协助流转土地、申请扶持资金。如今,他的农场土地流转面积已达800亩,带动周边30多户农户就业,年产值超过200万元。
注重发挥老党员的“传帮带”作用。在圻阳村,有着51年党龄的老党员夏双全主动请缨,担任村环境卫生监督员,带领村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他创新的党员包片、农户包段卫生保洁机制在全镇推广,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进一步拓宽引才渠道。在万当铺村建成全县首个“海归乡振示范村”,柔性引进农业、规划、文旅等领域专家12名,开展技术指导30余场,解决产业发展难题20多个。
产业融合,特色发展提质效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该镇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推动农文旅融合,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走进七里冲村,百合香扑面而来,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村合作社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每亩百合产值可达1.2万元,是传统农作物的5倍以上。通过发展百合产业,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农户户均增收8000元。
龙凤山村依托“龙凤山道茶”品牌优势和“清末道台张楷故里”文化底蕴,通过整合项目资金,新建茶叶生产车间,打造张楷文化园,建设休闲垂钓基地,配套发展农家乐,形成茶叶采摘+休闲+体验的产业链。去年,该村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80万元。
该镇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围绕“洗马米粉”“洗马豆油”品牌特色和鄂东最大乡村商贸综合体“果多多”超市销售优势,整合项目资金,引进企业,打造集农副产品加工、寄递物流、电商直播于一体的河东农副产品加工园,构建起农户负责种好粮,工坊负责“梳妆打扮”,产业园专攻“闯市场”的乡村富民产业新格局。
去年,通过“电商销售+社群团购”,产业园销售量达1.5亿元。今年,产业园与兴盛优选平台合作,让洗马味道24小时直达北上广餐桌。
塆组善治,群众参与焕新风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
该镇积极探索塆组治理新路径,以广釉坳村为试点,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广釉坳村创新推出“院落议事会”制度,由老党员、村民代表、乡贤能人组成议事小组,定期在村民家中召开会议,讨论环境整治、道路维护、邻里纠纷等事务,形成小事不出院落、大事不出村组的治理模式,今年以来,全村通过议事会收集建议40余条,解决实际问题20多个。还推行“积分制”管理,将村民参与环境卫生、公益事业、文明评选等活动量化积分,可在村内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广釉坳村实现了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治理”的转变,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角,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齐参与”的良好氛围。这一模式已在洗马镇多个村推广,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方艾 许博
编辑:汪泽滋
请输入验证码